1948柏林危机沦为人质的250万西
年6月28日,苏联为了抗议美、英、法三国合并德国占领区、迫使西方阵营停止筹建西德国家,切断了柏林的水陆交通并中断了对西柏林的一切供应,以此向美国施压。美英则出动大批飞机,向西柏林万居民日夜不停空运粮食和日用物资,并对苏占区实施反封锁,是为第一次柏林危机。
柏林危机,是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首次正面交锋,双方以柏林为焦点,上演了一场封锁与反封锁、扼制与反遏制的较量。较量的结果是苏联暂时让步。此后的冷战中,柏林又上演了两次危机,每一次都惊心动魄,拨弄着人们对第三次世界大战恐惧的神经。
一
欧洲战事结束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被分成4个占领区,由美苏英法四大国分别占领和管理。德国首都柏林也同样被分成4个占领区,由四大国分别占领和管理。
德国被分区占领四大国对德国的地盘划分,主要依据各国在战争中的贡献值和战后的实力大小,苏联是反法西斯的主力,是打击纳粹德国的中坚力量,战后实力也数一数二,所以在分区占领德国时,苏联拿的是最大头——苏占区面积占全德的40%,人口占36%,生产资源占33%;就柏林而言,苏占区面积为平方公里,人口万,而美、英、法三国占领区面积为平方公里,人口万。
四国分区占领一个国家,矛盾自然少不了。为此,四国成立了盟国管制委员会,统一处理德国事务。为了避免以多欺少,盟国管制委员会实行一致性原则,相当于一票否决制度,这样苏联可以以一抵三。
理想丰满,现实骨感。盟国管治委员会四大股东都能一票否决,谁说了都不算,只能是形同虚设,各行其是。事实上,各国占领区的事务,都是各国驻军说了算,它们只对本国政府负责。
遗憾的是,冷战开始,四大国分化成了两个对立阵营:美、英、法对抗苏联。德国因四国分区占领,成了美苏争霸和两种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
冷战二战后,美国凭借强大的国力,以自由世界的领袖自居,到处推广美式民主。战火中崛起的苏联也自认为是世界革命的策源地,要对外进行革命输出,到处复制苏联模式。史达林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次战争和以往战争不同,谁解放领土,谁就能把自己的社会制度推行到他的军队所到之处,绝不可能不是这样。”
一句话,抢地盘是硬件,输出意识形态是软件,二者结合,一个死心塌地的小弟就出现了。
为此,美、苏在朝鲜、伊朗、土耳其、希腊等地频频较劲,竭力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打压对方的话语权,只不过这些地方远离核心区域,没有掀起大浪。
但是德国不同,德国被从中间劈开之后,成了东西欧的分界线,它既是阻挡苏联钢铁洪流的最前沿,也是阻止美国“和平演变”的防波堤,位置非常重要;而且德国底子好,稍加调养就是一个重量级选手,倒向哪边哪边就会实力大增,自然是双方争夺的重中之重。
二战时期德国的坦克工厂二
各国分区占领德国后,分别在各自的占领区推行自己的政治、经济制度,由于美英法都是市场经济,苏联是计划经济,所以四个占领区逐渐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政治经济实体,德国已然分裂。
在考虑德国的前途时,美国认为包括德国在内的整个欧洲,当务之急是复兴经济。为此,美国于年5月率先宣布,停止从美占区拆迁设备用于支付赔偿,并在年1月拉拢英国合并了两国占领区。
与美国不同的是,苏联认为德国的当务之急是实现政治统一。
在年3-4月的莫斯科四国外长会议上,苏联提出德国应该成立一个中央集权的民主共和国,可以先在柏林成立德国临时中央政府,美国则认为德国应该搞地方分权的联邦制,强调德国的经济统一是成立德国政府的基础。双方各持己见,会议不欢而散。
被分区占领德国同年7月,美国正式将德国西占区纳入马歇尔计划,意味着西德经济将与西方接轨——西德将倒向美国阵营。苏联对此反应激烈,认为此举会削弱苏联对整个德国问题影响力,而且会大大增强西方阵营的实力。
有问题,开会谈。
年12月双方又在莫斯科举行了一次四国外长会议,结果老调重弹,各执己见,会议再次无果而终。会议期间,法国决定将占领区与美英占领区合并。
显然,德国分裂已成必然,美国分家过的想法更务实,苏联统一德国的想法有点一厢情愿,但是苏联并不想屈服。
年2月捷克斯洛伐克爆发“二月事件”,大大加快了西方筹建西德国家的进程,也进一步激化了两大阵营之间的矛盾。
德军占领捷克斯洛伐克“二月事件”,是捷共和资产阶级政党争夺捷克斯洛伐克政权的斗争,两边都想引入外援压住对方,但捷克斯洛伐克是苏军解放的,处于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结果捷共在苏联的支持下夺取了政权。
“二月事件”引起了西方强烈反应,出于对苏联的恐惧,西方加紧抱团取暖。年2-3月,美、英、法联合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在伦敦开会,讨论建立西德国家。
对此,苏联连发两份照会,抗议美、英、法单独行动,指责其分裂德国。
除了嘴上抗议之外,苏联还准备动手,企图逼迫西方在对德问题上让步。
三
苏联敢动手,是因为苏联有动手的优势和底气。
柏林位于苏占区之内,距离西部占领区边界有多英里,美、英、法三国要供应各自在西柏林的驻军和占领区的居民,需要通过苏占区道路进行运输。
德国刚战败时,双方是同盟,关系还不错,道路问题没有必要搞的太清楚——西方认为既然都在柏林驻军了,自然有通过苏占区的权利,还有人认为分区占领长不了,待几天就走了,何必多此一举。苏联代表也表示,英美军队驻扎在柏林,自然有必要的出入便利。
年6月29日,双方在商讨西方军队进驻柏林时(柏林是苏军打下的),达成了一个口头协议:苏联同意美军和英军分别有各自占领区通往柏林的一条铁路、一条公路、一条航线进入柏林。
口头协议只是表明一种态度,没有约束力,在利益面前,往往靠不住。
陆地上可以没有书面协议,但空中不能没有书面约束。由于涉及国防和安全问题,双方在年初签署了一个飞行协议,规定了从汉堡、汉诺威、法兰克福直飞柏林的3条各宽32英里、高一万英尺的空中走廊。美、英、法三国军队在这3条航线飞行,可以不必事先通知苏联。
三条空中走廊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正是这3条空中走廊,成了之后挽救柏林危机的生命通道。
为了向西方施压,苏联决定封锁通往西柏林的交通,只要交通中断,西方国家在西柏林的驻军和占领区的居民,就会面临粮食、物资短缺局面,到时候,不怕西方不低头。如果运气好,还可以趁机把西方军队撵出柏林,将西柏林并入苏占区。
在苏联看来,苏军是在自己的占领区封锁交通,没有条约和协议规定不允许苏联这样做,合法行为,西方不敢因此冒险与苏联发生战争。
几十万军队和几百万居民被苏占区包围,成了变相的人质,面临饿死的危险,看你屈不屈服?
攻入德国的苏军四
年3月9日,伦敦会议刚一开完,苏联驻德军事长官索科洛夫斯基奉命回国,商讨反击西方的对策,最终搞出了封锁计划。
从3月20日开始,索克洛夫斯基宣布苏联退出盟国管制委员会,然后颁布了一系列命令,限制、阻挠甚至阻止西方人员、物品通过苏占区,对西柏林实行局部封锁,企图迫使西方放弃建立西德国家。
西方不为所动。
6月7日,西方国家公布了筹建西德国家的《伦敦协定书》,6月11日和12日,苏联切断了西占区通往西柏林的铁路2天,16日苏联索性退出柏林管制总部,彻底单飞。18日西方正式宣布在西占区实施货币改革。23日,苏联也宣布在苏占区实施货币改革。
冲突和较量不断升级,西方似乎不甩苏联。
苏联驻德军事长官索科洛夫斯基苏联决定玩一把狠的——6月24日,苏联以技术原因为由,彻底切断了西占区与西柏林的水陆交通,并停止向西柏林供应电力和煤炭。
当时,西柏林用于发电的煤炭仅够维持45天,食品36天,没有燃料和食品,城市将成为一座死城,而要维持西柏林最低生活水平,每天至少需要~吨物资。
苏联封锁西柏林后,美国驻柏林军事长官克莱与部下紧急研究对策,研究的结果是,美国不能放弃柏林,解决的办法是,可以通过空运为西柏林提供物资。
为此,克莱联系了美国空军总部的李梅将军,询问能否空运煤炭、食物、药品等西柏林需要的物资,李梅表示可以调动所有能调动的飞机实施空运。
此时,华盛顿方面,包括陆军部长、国防部长、海军部长、副国务卿在内的大佬们也在紧急开会,讨论如何应对柏林危机。有人主张撤,有人主张留,会议没有达成一致。
6月28日,问题终于推到了白宫会议上。
五
白宫会议上,当副国务卿洛维特谈到美国是否应该留在柏林时,杜鲁门插话道:“这一点无须讨论,我们是要留在柏林的,俄国人无权直接或者间接施加压力把我们撵走。”
杜鲁门老杜一锤定音了:必须留在柏林,现在的问题是讨论怎么留。
会议的结果是:留在柏林,加大有利于美国的宣传,通过空运来供应西柏林,增强美国在欧洲的空中力量,如果可能,联合英法向苏联进行外交交涉。
杜鲁门之所以坚决主张留在柏林,是出于美国全球战略的考虑。
白宫智囊团认为:包括欧洲在内的全球都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2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