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布斯堡帝国,这个主宰欧洲的影子帝国
哈布斯堡家族,是欧洲历史上名气最大、领地最广、统治最悠久的王室家族。这个家族自中世纪崛起,到16世纪时,已经成为欧洲中部秩序的主导者。13~20世纪,哈布斯堡家族先后统治过神圣罗马帝国、西班牙王国、奥地利帝国与奥匈帝国。这一系列由哈布斯堡家族主导的王朝,被后人统称为“哈布斯堡帝国”,并在欧洲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某种意义上讲,哈布斯堡家族,是靠战争发展壮大的。15~17世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入侵中欧。面对土耳其人的入侵,哈布斯堡王朝多次组织基督教世界的联军,将土耳其大军遏制在维也纳城下,名声大震。三十年战争时,面对新教联盟的夹击,哈布斯堡王朝左右逢源、屡施妙计,从而保存了领土和既得利益。此后的王位继承战争、七年战争、拿破仑战争等重大战争中,哈布斯堡王朝同样依靠策略与博弈,而顽强地存续了下来。
自年奥地利、匈牙利联合建立二元制政体后,由奥地利帝国衍生出来的“奥匈帝国”,便成为哈布斯堡王朝进行统治的大本营。19世纪末~20世纪初,奥匈帝国是欧洲五大列强之一,其国土面积位列欧洲第二;其人口数量位列欧洲第三;其工业产量位列世界第四;其军队规模,亦排名欧洲前五。彼时的奥匈帝国,纸面数据上的综合国力相当雄厚。而作为帝国统治集团的哈布斯堡政权,也存续到了20世纪初,成为世界历史上罕见的“长寿”王朝之一。
然而,这样一个身经百战的王室政权,却在短短四年的时间里,就走向了分崩离析。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期间,奥匈帝国军队尽管拥兵百万、武器精良,却在战场上乏善可陈。年,在俄国“布鲁西洛夫攻势”下,奥匈帝国万人伤亡,4万人被俘,整条防线几乎崩溃。年,在经历了四年的战争消耗后,奥匈帝国最终土崩瓦解。伴随着帝国的瓦解,历史悠久的哈布斯堡王朝,也退出了政治舞台。
笔者认为,哈布斯堡帝国灭亡的原因,在于其制度逐渐落后了。哈布斯堡王朝的制度,从本质上讲,仍是中世纪时代的封建贵族制度。奥匈帝国虽然资本主义颇为发达,但其封建残余同样浓厚:在中央,奥地利和匈牙利各自为政、相互牵制;在地方,各色名目的王国、公国盘踞一方。总体来说,到20世纪时,奥匈帝国的制度已经相当落伍,且存在很大的分裂因素。于是,在一战时期,奥匈帝国在下面三个问题的影响下,走向了瓦解。
第一个问题,民众对国家认同感降低,制度瓦解
有人说:“所谓的奥匈帝国,不过是古老的哈布斯堡王朝,对近代民族主义的一种无奈让步。”这种形容一点也不错。奥匈帝国这个国家,境内民族林立,且缺少数量占优势的主体民族,国家的体制也仍然沿用中世纪模式。19世纪时,帝国境内的许多被统治民族,就已经展开了反对哈布斯堡家族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为了缓和内部矛盾,哈布斯堡王朝只能不断采取妥协措施,通过给予各民族自治权,来勉强维系国家的团结。
然而,到一战时期,妥协与让步政策也不灵了。首先,旷日持久的战争,在消耗了奥匈帝国国力的同时,也让其境内各族民众陷入了贫困。各族民众缺衣少食,自然会揭竿而起,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其次,英美国家提出的“民族自决”原则,更大程度地鼓舞了各民族的独立运动。因此,在一战末期的年9~10月,奥匈帝国境内的波兰族、捷克族、罗马尼亚族聚集区,相继宣布脱离帝国管辖。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奥匈帝国也就趋于瓦解。
第二个问题,军队内部离心倾向严重,战斗力下滑
奥匈帝国民族林立,意味着其军队构成也相当复杂。整体来看,奥匈帝国的军队,除了有来自日耳曼族和马扎尔族(匈牙利人)的官兵外,还有来自捷克族、波兰族、克罗地亚族、乌克兰族、罗马尼亚族等少数民族的战士。各个民族的士兵,彼此语言不通,意味着整支军队指挥起来相当有难度。同时,由于民族独立思想的蔓延,奥匈军队中的少数民族(尤其是波兰人和捷克人)士兵,往往和中央对着干,动不动就反水、哗变,令中央政权大伤脑筋。
一战时期,奥匈帝国这支“老旧的多民族联合体武装”,显然难以应付激烈的工业化战争。随着战斗的消耗,军队中作为支柱的日耳曼族官兵大多阵亡,帝国不得不征召了更多的少数民族士兵。然而,少数民族士兵普遍士气低下、无心作战、甚至投靠敌方:由捷克族士兵组成的部队,在被俄国俘虏后,反而组成了“捷克军团”,调转枪口攻打奥匈帝国。这样一来,越到战争后期,奥匈帝国军队的战斗力就越弱,奥匈帝国崩溃的进程也随之加快。
第三个问题,政权组织能力涣散,国家崩溃
我们的历史教科书曾提到:“一战时期,沙皇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一环。”其实,和俄国相比,奥匈帝国的统治力量同样相当脆弱。奥匈帝国实施二元统治:奥地利、匈牙利各自为政,奥地利难以插手匈牙利地区的事务;匈牙利也难以介入奥地利地区的问题。同时,在帝国的边疆地区,各个王国、公国政权,实际上都拥有相当大的自治权力。和平时期,奥匈帝国的这种体制,勉强能正常运转,国家也方能暂时维持统一。
但是,到了一战时期,由于民族解放思潮的传播,奥匈帝国的内政就出了严重问题。由各少数民族组成的王国、公国以及地方基层政权,有很多都在千方百计地谋求独立。而奥匈帝国老旧的行政体系,也难以在战争时代将全国上下拧成一股绳。战争的巨大消耗,也让疲软的奥匈帝国政府顾此失彼。这样一来,到了一战末期,奥匈帝国的组织能力已经完全涣散,各地独立势力抬头。奥匈帝国的崩溃,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总体来说,制度之于国家,如同地基之于房子。如果地基老化了,那么房子建得再漂亮、再宏伟,也难免坍塌。同样的道理,如果制度落后了,那么国家领土再庞大、军队数量再多,也无法避免分崩离析的命运。
参考资料:《帝国的末日:奥匈帝国(公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3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