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叫我爸爸
父亲节马上要到了。
关于“父亲”,你了解的可能还不够多。
很多人都知道,妈妈的发音“ma”是世界上很多国家通用的,它是婴儿最容易学会的发音。其实爸爸的“ba”/“pa”也是在大部分国家通用的,它是婴儿最容易学会的第二个发音,
在希腊语中,“父亲”是“ππα/papast/”,拉丁语是“papa”,波斯语的“/baba/”,土耳其语的“baba”,梵语的“/papa/”。在过去,父亲是一家之主是生产力担当,所以,在一些语言里,”baba”的含义就为:父亲、领袖、充满智慧的人。
像我们熟知的阿拉伯童话故事里“阿里巴巴”的“巴巴”就是用到了这个意思,它原意是“伟大的领袖”。所以马云想让我们叫他爸爸,是蓄谋已久的。
但是,对于我国古人如何称呼父亲,首先蹦入我们脑海的,更多是“爹”或者“父”。
最早期中国对于父母的称呼,的确是“父”和“母”或者是“考”和“妣”,前者用于口语,后者用于书面。而“爹”更多的是北方方言。
“父”字很早就出现了,不过按那时候人们古无轻唇发音,父应该读作ba。如同在舞蹈的甲骨文“父”字:
更为现代人所熟悉的“爸爸”、“爸”,给人感觉更像是一种后来传入中国的舶来品,其实不完全对,“爸爸”和“爸”两个词虽然相差一字,但是出现历史却相差了近两千年。
“爸”比我们想象中的古雅的多,早在三国时期的 《广雅》里 ,就记载了“爸,父也” (《广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百科词典), 就有对这个称呼的记载。在后世如北宋《集韵》里的一些详细的记录中,“爸”这个称呼是南方一些地区方言里对父亲的称呼。
《广雅·释亲》:“爸,父也”、“妈,母也”北宋《集韵》:“必驾切。吴人呼父曰爸。”北宋《广韵》:“爹,北方人呼父。”
简单来说,“爸”和“爹”都是古代口语中对父亲的称呼,“爸”在南方方言中流行,“爹在北方方言中流行。
既然这样,那为啥感觉更通俗的“爸爸”和“爹爹”没有同时出现呢?主要是因为古汉人很高冷,称呼人不爱说叠词,能说“亲在吗”,就绝不说“亲亲给个好评吧”。
为啥高冷的只有古汉人呢?据史料显示,其他北方游牧民族,就比较喜欢用叠词称呼,元朝时期,文学作品里出现了大量的用叠词称呼,我们现在常用的“妈妈”、“哥哥”这些称呼,就是元朝时期出现的。
《元史·泰定帝本纪》:“已委付了的大营看守著,扶立了两个哥哥曲律皇帝、普颜笃皇帝,侄硕德八剌皇帝。”
在五胡乱华的南北朝,也特别喜欢用叠词称呼亲属,比如那时候,父亲叫“兄兄”,母亲叫“家家”。
《北齐书·南阳王绰传》:“绰兄弟皆呼父为兄兄,嫡母为家家,乳母为姊姊,妇为妹妹。”
有确切史料记载的“爸爸”,是在年首刊的《老残游记》里,出现“爸爸”一词。据推断这和当然英语传入中国,而英语父亲发音“papa”有关。
并且民国时期,诸多优秀的文坛作家,如鲁迅、朱自清、茅盾、金庸等,都是南方人,他们更习惯于用“爸”来称呼父亲,这种用语习惯体现到了他们的文学作品里。
在大量文学作品和英语外来文化的影响下,“爸爸”、“爸”逐渐成了父亲通俗日常的称呼。
不过对于亲属的称呼,地域特色还是比较强,甚至有一个地区相邻的县对爸爸地叫法都不一样的情况,大体来说,全国各地方言对于爸爸的叫法各异,比如:
陕西河北山东等地区叫大、大大或者达;
安徽有些地方叫叭叭、阿呆、阿爷;
北京天津会叫老爷子;
香港会叫“老豆”、“老窦”;
云南地区会说“老爹”;
四川会叫“老汉儿”。
这些称呼除了指代爸爸之外,还带有一些尊称的意思,也会用来称呼当地比较有威望的人。这或许也是人们对于无言的父爱发出的无声赞扬吧!
也提前祝各位大大、叭叭、阿呆、老爷子、老豆、老爹……们,节日快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3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