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分钟读懂拜占庭帝国,欧洲历史上最特殊的

由于文艺复兴、工业革命、大航海、两次世界大战等世界史最重大事件的影响,使得我们总是把目光聚焦西欧,对英、法、德等国的历史了解得更多,但对于欧洲东半边的拜占庭却知之甚少,起码可以说在当代它不如西半边有名,今天来“补个短板”,专门聊聊拜占庭模式。

之所以用模式一词,是因为它虽与西欧紧挨着过日子,但与那些日耳曼王国相比,几乎是两种世界,无论从帝国制度、地理环境还是从宗教与文化方面,它俩都不是一个“物种”。西罗马存在了81年,东罗马也就是拜占庭坚挺了多年,作为古罗马帝国的“唯一血脉”,在它存在期间,一直作为全欧人的“精神故乡”,无论日耳曼还是斯拉夫,去交往也好、去硬打也好,都不外乎是去“蹭饭”而已,君士坦丁堡在陷落之前更是“欧洲首都”般的存在。

古罗马的分裂,造成了东西两帝国分别去影响欧洲两半边的局面。双方之间的分界线由于各自势力的此消彼长,经历过无数更迭,但大致上我们可以从南向北画出一个范围,那就是亚平宁半岛中部到亚得里亚海北端,也就是威尼斯附近,再到匈牙利和奥地利的边界,等到斯洛伐克、波兰地区,这条线就已经不太明显了,因为这里不仅受到东、西影响,而且还要受到北欧的影响。

西半边再往西就是大西洋了,需要到地理大发现并在美国独立战争后,才会出现从那个方向而来的一股势力。而东半边特别是拜占庭所在的位置,就好像处在一个十字路口上一样,北边有斯拉夫人、南边有阿拉伯人、西边有日耳曼人、东边有波斯人,他们哪一个都在觊觎拜占庭的疆域。特别是当伊斯兰教诞生后,阿拉伯帝国的崛起一次性吞并了拜占庭近三分之二的领土,使这个帝国的后半程命运,基本上被锁定在小亚西亚半岛和巴尔干半岛上。

如果我们把几大势力分“块”来看,东斯拉夫人建立的俄罗斯一路向西,可以走到白令海峡;西欧的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可以一路向西拓展到新大陆;南边的阿拉伯帝国可以轻松吞下北非,触角一直伸到西班牙;如果不是撒哈拉沙漠的阻隔,估计北非这一块儿也能向南一直延展;就连没什么拓展空间的北欧国家,都能走到格林兰。唯独被夹在中间的地中海东岸的拜占庭,几乎是一种被“套”在中间伸展不开的状态。

这是拜占庭帝国最明显的地理方面的劣势,当然这种位置同时也给它带来一个向好的特点,那就是地处中间可以开展东西方贸易,既然打仗的时候是十字路口,那么经贸同样是十字路口。在大航海之前,这里是东、西方之间贸易的必经之地,曾一度使拜占庭富得流油,哪怕是西半边最会经商的威尼斯人,也得靠依附、拉拢、甚至坑害拜占庭,来获取贸易特权和经济利益。这使得拜占庭成为了当时世界上屈指可数的陆地贸易中心。但之所要给它限定“陆地”二字,是因为后来奥斯曼土耳其人覆灭拜占庭后,自己占了这个十字路口,又不允许西方人经过通过,于是西欧人被逼无奈之下另谋出路,才有了地理大发现,十字路口也才“失效”。

陆地商贸所带来的财富,又反过来成为前面我们所提到来自各个方向的入侵者的目标,这几方几乎谁都打到过帝国的首都,但由于这座长期以来一直是欧洲第一大城市的君士坦丁堡,城墙过于坚固而无法攻破。所以像斯拉夫人、保加利亚人等,每次都是打到城下转一圈儿,然后获得一纸赔款条约就拿钱走人,过两年钱花完了再来一次。所以你看拜占庭一千多年的历史上大小战争无数,除了内乱之外多数都是这个套路。后来西方世界借助拜占庭晚期还剩一口气的时候,十字军东征打着帮助拜占庭的旗号,洗劫了君士坦丁堡,同样也是为了钱。

虽然拜占庭看起来像个“提款机”或是“存钱罐”,四面八方都来占它点便宜,但在这个过程中,它的思想文化先进性,也在与疆域的缩小成反比的向周围扩散。这其中最明显地是宗教影响,有必要稍微提几句基督教的发展。它就像“一棵大树”一样,“种子”在耶路撒冷诞生,散布到罗马生根发芽,随着君士坦丁堡地位超过罗马城,而使得当初基督教世界最早的五大牧首成长起来两个。这两个又分别长成了“两棵大树”,一棵是以罗马教皇为中心,长着长着分出了新教的“枝”,“枝”上又分出了清教的“叶”。

而“另一棵大树”就是以君士坦丁堡大牧首为中心的正统基督教,也被称作东正教。它的成长其实比西方还复杂,首先它与拜占庭帝国皇帝一直相依为命、互相影响,有时甚至能够影响到王朝的更迭。且“这棵树”也曾无数次分叉,但它没有向西方宗教改革那样诞生出一个明显的新教派,而是一直以内部派系分裂为表现形式。要么是在议论基督是“一性”还是“二性”,要么就是在争辩圣象该砸掉还是保留。总之东正教在拜占庭时期就是这样不断的诞生新思想、新派别,产生过无数的战争和内乱,如果得势的一派是皇帝那一派,往往被打压的一派就会被往南驱逐发配。直到“一颗种子”不小心落到了阿拉伯地区,诞生了伊斯兰教,这棵完全不同的大树瞬间成长起来,“遮天蔽日”的盖过了拜占庭的光芒。

不过拜占庭和阿拉伯这两个几个世纪的冤家对头,倒是合力促成了一件事,那就是我们开篇提到的那个对西方特别重要的文艺复兴运动。当西罗马帝国灭亡后,那里的一些古希腊和古罗马典籍消失殆尽,但东罗马也就是拜占庭所统治的范围内保留了下来。后来阿拉伯人占领大部分拜占庭疆域后,把这些古代文明典籍翻译成阿拉伯文,并加以吸收应用,使得当时他们无论从文化、科学、艺术各方面都领先中世纪西欧一大截。

而且阿拉伯帝国比较开放,哪怕是耶路撒冷控制在他们手中后,依然允许异教徒也就是基督徒们前来朝圣。就这样,一些著作随着朝圣和贸易往来回流到了西欧人手里,这些日耳曼人的后代突然发现,他们自称“罗马继承者”已有上千年历史,原来在他们老祖宗南下之前,这片土地上的古典文化如此灿烂辉煌,觉得是时候恢复古典荣耀了,于是才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

但什么都阻挡不了拜占所在位置的宿命,阿拉伯帝国让拜占庭变成了“缩小版”,十字军破了拜占庭的“元气”,还有那送来最后致命一击的奥斯曼土耳其人。他们在覆灭拜占庭帝国后所建立的统治,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看都没有什么衔接性,而是完完全全地改天换地。唯一与前朝拜占庭的联系,就是同处在小亚西亚半岛,同样还用君士坦丁堡这座城来作首都,只不过它的名字改成了——伊斯坦布尔。

这样一个有深远影响力的大帝国,就没留下一丝一毫的痕迹到今天么?有的,但只是一些文化符号。就好像亚历山大征服埃及之后,古埃及实质就消失了,留存到今天的,是人们对它的服装、头饰、色调、妆容等元素的一个整体印象而已。

拜占庭最明显地留下了三种文化印象。一是从古罗马那里继承下来的罗马袍,就是一块布、单肩披、一直垂到小腿的着装方式;二是后来被引进西欧教堂的彩色马赛克拼贴,这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墙壁和窗户的装饰。拜占庭人不仅能够用彩色碎片拼贴出绚丽多彩的图案,而且能拼出历届帝国皇帝的画像,就像西欧人用油画记录历史和宗教一样,这给历史研究者提供了很重要的素材;第三就是紫色,东方的统治者往往以黄色为尊,西方黄、黑为多,拿紫色当皇家颜色的只有拜占庭。所以当你看到一个漫画形象,头戴装饰简洁、方正大气的皇冠,身着紫色罗马长袍,那肯定是拜占庭皇帝。

好了,一个“正统居中、四面楚歌、国祚千年、内忧外患、连接东西、戛然而止”的紫色拜占庭就聊到这儿,你对它还有哪些印象和理解?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下期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31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