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人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国企民企路线
随着品牌认知度提升,在当地建立常设销售网络,在当地设厂,在当地建立大部分本地替代供应链,是标准的跨国车企成长路径。
作者丨齐策
编辑丨田草
出品丨汽车人传媒
上半年整车出口的数据(中汽协数据为.8万辆)出来之后,不少舆论都在谈论中国何时能成为整车出口第一大国。
出口冠军的确具有历史性的指标意义,但是,也不能过高估计。当这一时刻到来之际,也不意味着中国成为世界头号汽车强国。在中国连拿世界头号单一市场、头号豪华车市场、头号新能源汽车市场之后,“整车出口第一国”的新头衔,增色有限。
当中国汽车品牌,成为和BBA、丰田、特斯拉在全球拥有旗鼓相当的声望之时,才是真正的登顶时刻。硬实力积累的量变,终究演变成质变。
利基市场变化缓慢
在过去的20年里,一线跨国车企广泛扎根于海外市场,实现了本地化生产。但只有在中国,它们不得不谋求“高度”本地化生产,即将供应链基本放在中国。
这不是任何监管政策所能左右的,而是不这么做,本地竞争力将承受更大的压力。国内市场的竞争烈度,侧面说明了中国车企的竞争力在提升。
即便如此,从上半年的整车出口构成就可以发现,跨国车企在发达国家和资源型国家的基本盘,没有大的变化。中国整车出口处于崛起初期阶段,跨国车企的利基市场,也不可能有太大反应。通常这种市场格局的反应,都是相当滞后的。因此,无论如何现在还不是开香槟的时刻。
上半年新能源车出口数据的分析,见诸于《汽车人》的文章《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整车出口,有啥不一样》。其中新势力的策略分析,本文不再赘述。欧洲市场成为中国整车出口的“增量市场”,“新天地”基本上由新势力的新能源产品开拓出来。从出口金额排序上,的确反映了这一变化。
如果按照出口数量划分,今年1-5月前10名车企排序,依次为上汽、东风(乘用、商用)、吉利、奇瑞、长安、北汽、长城、重汽(商用)、江淮(乘用、商用)、陕汽(商用)等。
去年全年的出口量排序,依次为上汽(59.8万辆)、奇瑞(26.9万辆)、特斯拉(16.3万辆)、长安(15.9万辆)、东风(15.4万辆)、长城(14.3万辆)、吉利(11.5万辆)、北汽(8.1万辆)、江淮(7.4万辆)、重汽(5.4万辆)。
两者对比可知,今年上半年和去年的变化不大。
国企路线相似,高端品牌试水
如果加入车型数据,情况似乎也是如此。
自主车型出口销量排名,目前只有1-4月数据。分别是名爵ZS(2.48万辆)、吉利缤越(2.28万辆)、宝骏(2.27万辆)、瑞虎7(1.77万辆)、名爵i5(纯电1.42万辆)、瑞虎3X(1.38万辆)、名爵HS(插混1.35万辆)、瑞虎5X(1.24万辆)、吉利博越(1.22万辆)、长城初恋(1.14万辆)。
其中,特斯拉因为四五月份的疫情,暂时跌出榜外。今年排位上升的是东风、吉利、北汽。上汽在不利条件下继续维系了出口优势,这得益于上汽出口构成中,打好了“品牌效应”和“性价比”两张牌。
上汽的主要出口方向是欧洲和中东。在国内车企中,名爵是迄今在欧洲市场量能最大、品牌知名度最高的“中国品牌”,原因自然是它的“英国血统”。不管血统能表达出几成,知名度倒是毫不含糊。
名爵有3款车型都站在自主前10名中。其中名爵ZS是纯电,不但在英联邦国家中畅销,在比利时和瑞典也经常在畅销榜上有名。这款车型在国内几乎籍籍无名,可见出口争夺首先是“认知战”。
而通用汽车则有一部分返销美国的车型(主要是雪佛兰、昂科威)。通用汽车利用上海合资公司做全球产能配置,是多年的老传统,只不过这部分量能未能占据主流,因为墨西哥才是平民车型的“主基地”。
而另一张牌“性价比”,通用五菱(五菱、宝骏、荣光)都凭借成本优势,在东南亚混得不错,但就是在印度市场玩不过铃木马鲁蒂。原因很简单,上汽通用已经放弃在印度做本地化业务,而印度整车进口关税又是出了名的高。
上汽固然是燃油车出口的老大,但可以看出它正迅速转向新能源。
东风、长安、一汽,做法类似上汽,只不过缺乏像名爵这样的收购品牌。它们都无一例外将新能源车型,视为打开高端市场的钥匙。一汽红旗在日本圈粉,虽然只处于试探性阶段,但至少提供了用高端品牌打入封闭市场的方法。
三种典型的民企路线
民企(包含新势力)当中,有“无暇他顾者”,以比亚迪最为典型。比亚迪的海外出口占据产能不足1%。
比亚迪的产能绝对重心在国内,志在大刀阔斧抢份额,无暇顾及海外。在产能满足国内需求之后,涉足海外只是时间问题。甚至有人预测称比亚迪是未来出口的王者。这一预测需要时间检验。
也有“重心在外者”,以奇瑞为代表。在国内,奇瑞从“自主一哥”,到如今连前五都很难保得住;但在海外,奇瑞不但愿意投放更多的广告、铺经销网,还愿意本地化设厂。如果加上本地产能,奇瑞可以与上汽的海外销量掰手腕。
瑞虎7、3、3X、5X都是海外卖得比较好的车型。这些主力车型,相对国内同款车型,一般都是更老的款式。可见,在海外市场,即便不是频繁升级新款,也不太影响竞争力,关键在于成本和售价要低。这从奇瑞的主要出口市场中东和东南亚,就可以看出。
奇瑞在海外建厂17家,在国内不再生产的车型,海外工厂仍在生产,譬如巴西市场的艾瑞泽6。
第三种,则是“内外均衡者”。相比于奇瑞、力帆等,吉利、长城国内市场相对稳固,两者也都将重点放在国内,但长城和吉利也有区别。
长城和奇瑞比较像,致力于海外建厂,以本地产能带动品牌落地,整车外销是“偏师”。
而吉利则通过收购,组建品牌阵列,当地收购品牌,就地运营。宝腾在马来西亚不仅得到吉利的资金,还移植了一整套生产管理和供应链。在海外产能网络完善后,进口车只作为高端补充,或者全球产能调配的产物。
人民币“国际化”成为助推器
截至目前,除了新开创的新能源西欧市场(对于上汽、东风而言是存量市场),以及特斯拉上海的例外情况,本土车企的海外区域市场结构,尚未发生重大变化。如果按照市场权重排序,依次为东南亚、中东、俄罗斯、东欧、拉美、南非、非洲其他地区。
这里面,中东潜力最大,这一年来增量仅次于东欧。
很多人认为中东地区人均收入远比中国高,其实这是被沙特、阿联酋、卡塔尔等海湾富国所误导。中东地区还有西亚的两伊、也门、巴勒斯坦、格鲁吉亚、阿塞拜疆等穷兄弟,也包含北非的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等国,发展指数都比较低。
还有土耳其这个奇葩国家,4年前人均收入比中国高,但其实购买力不行,现在账面数据也不行了,今年上半年通胀指数高达80%,仍然活蹦乱跳,令人叹为观止。
这些国家有个共同的问题:币值不稳。所以奇瑞、长城等运营海外的车企,在当地销售收了一堆当地货币,必须及时兑换成美元、欧元等外币。尽管如此,碰上土耳其里拉这种货币,汇率风险其实非常高,经常会出现“一不小心半年白干”的情形。
现在,随着这些国家当中,大部分都和中国达成“本币互换协议”,所以手头也有了点人民币支付手段。
地处欧洲但被欧盟排斥的白俄罗斯,最近宣布将人民币纳入“外储篮子”。伊朗、伊拉克、阿富汗等一批穆斯林国家,都有此意。埃及、伊朗、沙特、土耳其、阿根廷都“正在准备”提交加入“金砖国家”。
他们可能理由各异,但依靠“金砖”金融体制(不止限于金砖银行)维系本币汇率,比拉援助还重要。这就给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再进一步的契机。目前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的权重仅有2.2%(年3月数据),未来肯定要大幅扩张,只是中国对速度很克制。
奇瑞、长城这种本地化运营比较积极的企业,将因此受益。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就是说,愈加强大的人民币是中企出口海外的助推器。
中国车企出口,当前以整车销售为主,只是权宜之计。
随着品牌认知度提升,在当地建立常设销售网络(而非代理制),在当地设厂,在当地建立大部分本地替代供应链(核心零部件仍由中国供货),是标准的跨国车企成长路径。尽管产品和供应链都在向新能源逐渐迁移,但做法不会有太大变化。
而中国日益增长的金融(本币)影响力和政治影响力,将为此保驾护航。但像OPPO、小米等,动辄被印度罚款数十亿元的“大冤种”案例,不像是能在发展中解决的问题,而是“避之则吉”的反面典型。请客挑人,投资挑地,不可不察。本文系汽车人传媒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4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