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百年中东中东乱从何来,西方世界心里没
本文约字,阅读需要20min
编辑
吾乃李先生
引子
▲《何以为家》剧照
黎巴嫩最近有一部电影挺火《何以为家》,除掉电影的主题家庭教育以外,我还注意到两个问题:大量的难民和不允许生育的非洲劳工。
抱着对中东关系的兴趣,找了一本关于中东的书来进一步了解中东的情况。
黎巴嫩贝鲁特是一个充满战乱阴影的地方,在这里,你无法猜测任何一个人的身份,不管是街上的商贩、手工业者或是卖花的女孩,在同一客栈下住下的两个人虽然偶尔表现出短暂的善意,很有可能是什叶派和逊尼派死敌,两个都准备冲上叙利亚战场,只不过一个是支持阿萨德政府军,一个是反政府军,到那里他们必是死敌。
除了在军事,在社会上也有对立的一面,贝鲁特城市的开发、商铺的兴旺与欧洲城市并无差距,贝鲁特的贫富差距很大,一张毯子售价高达30万美元,而很多雇员工资~美元。
而且在贝鲁特的外国雇员严禁怀孕,即使是合法夫妻,只要怀孕就会被驱逐出境。在《何以为家》中就有相应的描述。
在贝鲁特富裕的商业街不远处,就是难民集中区,难民主要来之于巴勒斯坦,而这些难民也曾导致过黎巴嫩的内战。
所有这些只是中东的一个缩影,整个中东,就是武装战乱、宗教冲突的代名词,中东的这些国家,大部分是百年前一个超级大国奥斯曼土耳其崩塌产生的碎片。
奥斯曼土耳其的崩碎
要说中东乱局的由来,首先不得不简要介绍一下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也就是我们说的突厥人建立的帝国。
奥斯曼土耳其在击败东罗马帝国以后,成为了跨亚欧大陆的超级帝国,控制了世界上除罗马之外的所有圣城:耶路撒冷、君士坦丁堡、麦加、麦地那和亚历山大。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幅员辽阔,而且占据了亚欧重要通道君士坦丁堡(现在的伊斯坦布尔),到了一战时,奥斯曼帝国虽然疆域依旧,但是已经衰弱,欧洲各国和沙皇俄国都对这块肥肉虎视眈眈,就像当时的中国一样。
趁你病,要你命。这是西方帝国主义的葵花宝典。
一战原本奥斯曼土耳其是可以坐视不理的,但是政治家们担心如果他们保持中立,最后的战胜国必会以胜利一方的姿态对他们保持中立做出惩罚落井下石。
与其如此,还不如参战。
只可惜,他们站错了队,他们选择了对奥斯曼帝国野心最小且在当时很强的奥匈帝国,最终并未摆脱失败的命运。
当作为战胜国之一的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国内五四运动如火如荼时,同样曾经作为超级大国的奥斯曼土耳其却不得不静待被宰割的命运。
在巴黎和会上,硕大的奥斯曼帝国被或被各国瓜分蚕食,或出于各国的利益需要让其民族自决各自立或硬生生的造出一些国家。
由此,由于各国自己的利益需要,中东被分隔成为了若干碎片,由于缺乏全面的考虑,中东由此走入了冲突的深渊。
▲年前的奥斯曼帝国
土耳其的救星与复兴
奥斯曼崩碎后,苏联盯上了伊斯坦布尔和海峡两岸,这是奥斯曼帝国最有用的地方。
意大利盯上了它的地中海岸,并将之占为己有。
希腊盯上了大量的岛屿,并试图强占伊兹密尔一带。
法国盯上了叙利亚地区(那时候叙利亚是属于土耳其的)。
英国盯上了更加广阔的伊拉克、外约旦、埃及等地区。
同时,位于阿拉伯半岛的许多部落也被允许独立。
▲各西方国家对中东的控制
若要按照现在各国对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瓜分要求,土耳其剩下的疆域还没有现有疆域的1/3,且都是些贫瘠之地。
可以说土耳其正处于生死存亡之际,时势造英雄,土耳其人现在敬仰的土耳其国父应运而生:阿塔图尔克凯末尔。
当时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与末期的清政府一样软弱无能,政府层对各国的瓜分策略毫无抵抗之力。
而军队出身的凯末尔完全无法接受这种命运,曾在当时的一战时击退过丘吉尔的他应该也有这个资本(PS:丘吉尔这次的阴影一直持续到了二战)。他趁机逃离占领军的包围圈,到黑海岸边组织了保卫土耳其民族的民族阵线。
当时对奥斯曼瓜分欲望最强的国家是英国、希腊、法国和意大利。当然凯末尔的势力无法击退四国联军,但是四国联军在土耳其的利益并不统一,凯末尔决定采用分个击破的方式各个击破。
要全力应对欧洲这四个国家,首先是要稳定东部边界,就是俄国。
虽然当时俄国内部因为十月革命而退出了对奥斯曼的瓜分,但是毕竟是一个威胁。他确定了土耳其的最后底线-卡斯,最终以放弃亚美尼亚为条件换取了俄国对现有土耳其边界的认可。俄国当然乐得其所,当时的俄国刚刚完成革命,苏维埃政府还有待稳定,能借此机会获得亚美尼亚可以说是天上掉下馅饼。
法国在土耳其占领区主要是叙利亚、黎巴嫩和土耳其南部的库尔德地区。
叙利亚和黎巴嫩是土耳其本身就要放弃的地方,因此真正冲突的地方就是库尔德地区。而库尔德地区本来就是当时沙俄应该分得的地区,沙俄十月革命后内部混乱没有空来领福利,因此转给了法国,法国本来就是可要可不要的地区,因此凯末尔一率军南下,法国未全力抵抗就退出到叙利亚阿勒颇地区。
意大利我们都知道,自从罗马衰退后就没有真正崛起过,偏偏处处刻刻还以罗马精神自居。打仗不行,但是一战时挑边站队时眼神比奥斯曼好,挑到了赢家。因此意大利参与分割土耳其也是捡好运而已。眼看土耳其击退了法国,一下子也认怂。凯末尔看准时机,给了意大利一个经济特惠的台阶下,意大利也就退出。
此时,英国与法国就德国的赔偿问题又吵得不可开交,法国急于摆脱英国单独行动,因此便于土耳其达成和解并赠送了大批军事物资给土耳其,这种挖墙脚的行为让英国气愤不已。恰好希腊现任国王死了,新国王与英国不对付,英国意识到要想分食土耳其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了,也就不再有所期望了。
真正倔强对土耳其恨之入骨的只有希腊。希腊自始至终都瞧不起土耳其,希腊三次远征都把土耳其踏了个遍,特洛伊之战、远征波斯以及亚历山大远征,而恰恰后面奥斯曼土耳其居然做了希腊的宗主国,骑到希腊头上了,所以希腊仇土情节严重。
再恨有什么用,到这个节骨眼上,就你独一家,很快凯末尔就将希腊驱逐了出去。最终虽然土耳其依然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但是最终保住了土耳其现有的领土,并与各国签订了和平协议,土耳其也慢慢的元气恢复。
战后,凯末尔与欧洲保持密切接触,时刻警醒土耳其衰落的原因并积极向欧洲学习,以政治世俗化、军事经济现代化为目标推进土耳其的发展。
▲凯末尔
尤其是打击伊斯兰教教会系统,使得人们很难接触到正规的教会学习,使得政权逐步从教会剥离出来,形成世俗政权而非宗教政权,这是土耳其各项政策能够快速执行落地的基础。
凯末尔死后,伊诺努成为总统,恰逢第二次世界大战,伊诺努巧妙的游走于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并通过战争大大促发了经济发展。
战后冷战时期,毫不犹豫的站到了北约一边,美国为了对抗苏联,帮助土耳其建立铁路系统,并注入大连的资金和贷款,通过美国的大量援助,土耳其快速的西方化、经济军事走上了现代化。
作为奥斯曼帝国的遗产土耳其,在经济、军事上逐步走向了现代化并取得了一定的稳定,而其他奥斯曼帝国碎裂出来的国家却在水深火热之中!
伊拉克的诞生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崩塌,三种政治思想影响着中东地区,给中东带去了国家独立和宗教冲突。
一种叫作民族自决。任何一个民族都可以通过全民公决的形式来决定本民族的前途,这就给众多的民族国家打开了通道,也是阿拉伯国家脱离土耳其统治的理论基础。
第二种叫作比例代表选举。这是西方民主的基础之一,在新建立的民族国家中将或多或少地引入这种政治形式。
第三种是国界的无限加强和通关制度的正规化。
以伊拉克为例说明这三种政治思想对中东国家的影响,伊拉克的东北部山区居住着库尔德人,其余的北部地区居住着该国的少数派逊尼派,南部则是什叶派的大本营。
如果按照民族自决原则,各个地方的人有权决定自己的命运,那么伊拉克将一分为三,成为三个国家,统一的伊拉克就不存在了。
但是,不管是伊拉克的大部分国民本身,还是阿拉伯世界和西方都没有做好准备让伊拉克分裂成三个国家。
既然不能按民族自决分裂成三个国家,那就涉及到照比例代表选举,什叶派占多数,伊拉克政府势必被什叶派控制,那么其制定的政策必然有利于什叶派而打压库尔德和逊尼派。
又根据第三种政治思想,国界无限加强和通关制度正规化,那么库尔德和逊尼派则无权移居他国,只有在苛求的政治中苦熬日子。这就形成了大家知道的现有的伊拉克。
约旦、伊拉克与沙特阿拉伯
▲中东地图
中东有两大家族,哈希姆家族和沙特家族。哈希姆家族往上可以追溯到穆罕默德时期,而相比哈希姆家族的声名显赫,沙特家族则更像是一匹野马。
在一战之前英国许诺哈希姆家族帮助其打造统一的阿拉伯国家,然而奥斯曼土耳其解体后,英国为培植自己的势力,允许沙特家族在内志地区建国。
这严重的伤害了哈希姆家族,作为补偿,英国授予哈希姆家族的三位儿子分别为约旦、伊拉克和汗志国王。
当时的沙特家族在内志区域穷得响叮当,除了沙子,啥也没有,当时的石油财富还没有被发掘出来。
而旁边的汗志占有伊斯兰教圣地麦加和麦地那,根据伊斯兰教教义,每个教徒一生都应该朝圣一次麦加。因而汗志王国光是因为朝觐收入都比沙特多。
沙特眼红了,最终沙特占领了汗志地区,以沙特为名命名了沙特阿拉伯国家,此时的沙特阿拉伯已成为中亚地区最大的国家。
剩下的约旦和伊拉克两个哈希姆王国一看,沙特家族这是想把他们都吞了呀。两个王国马上发布声明,形成约旦伊拉克哈希姆联邦(名字我取的,反正就是这个意思),并已经正式签订了协议。
协议规定:伊拉克现任国王担任联邦元首,约旦现任国王担任副元首。正元首死后由副元首递补。刚签订的协议墨水还未干,伊拉克国王就被军队卡萨姆给刺杀了,约旦国王拿着协议要求担任联邦元首。现在的伊拉克为共和国,没有哈希姆家族什么事了,卡萨姆以此拒绝了。
到现在只有约旦的国王仍由哈希姆家族担任。
埃及与纳赛尔
埃及在奥斯曼土耳其时期是其附属国,但在其埃及强劲的总督默罕默德阿里治理下具有很高的独立权。
直到20世纪中期他的后代治理时,埃及的经济崩塌,英国以经济为突破口逐渐控制埃及并和法国一起拿走了苏伊士运河的经营权。
年,纳赛尔以军人身份推翻了埃及王国,力图像土耳其凯末尔一样建立共和国并驱逐英国。
凯末尔建立共和国后左右周旋,积极向西方靠拢。而在埃及,英国心不甘情不愿的离开后,纳赛尔对西方表现出强硬的态度,不仅将英国赶出埃及,并赶出了苏伊士运河的英国人,将苏伊士运河国有化。
在国际上,他积极向苏联靠拢,由于没有凯末尔一样的政治资本(凯末尔毕竟是将土耳其从死亡边缘拉回来的),他无法强行推进很多改革,因此只有将自己鼓吹成中东霸主,增加自己的政治资本。
那一段时间,不管是北非的民族主义,约旦推翻国王的阴谋,还是黎巴嫩的种族冲突、伊拉克的激进行动,背后都闪烁着纳赛尔的影子。
然而,将整个中东拉上战车以后,英国的报复随机而来。英国联合以色列对西奈半岛发动攻击,短短6日以色列就将纳赛尔的泡沫给打碎了。
▲纳赛尔
纳赛尔的政治成就远没有凯末尔大,但是他的名气远比凯末尔大,这其中有几点原因。
第一:自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东一直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这里的人们一直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人能够将这片土地重新团结在一起,也就是泛阿拉伯主义的来历。纳赛尔的号召力让人们看到了希望,他曾经主导建立了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并有希望在类似的架构下将阿拉伯世界统一。
第二,泛阿拉伯主义者往往对当年英法等国将中东分成碎片感到愤恨,所以,纳赛尔对西方的抵制也是他们共同的特征。
第三,犹太人在以色列建国后,一直是阿拉伯人的眼中钉,只有纳赛尔对以色列在态度上毫不妥协。
第四,与世界其他地方相比,阿拉伯是一个比较容易接受国家主义的地区。由于地处沙漠的恶劣环境,阿拉伯民族本身就是一个强调互相帮助和协作的民族,一个人在沙漠中很难存活,必须抱团才能生存。
第五,对于世界来说,纳赛尔建立的是一个共和国,这让他看起来比那些君主制国家更先进一些。在亚非拉都在争取民族独立时,共和国、反帝等大旗保证他很容易在全球形成共鸣。
第六,纳赛尔获得了足够的光环后,本身就会激励其他野心勃勃的人跟随他的步伐,建立属于自己的光环,特别在阿拉伯。
以色列、巴勒斯坦与约旦
犹太人一直以来生活在社会的边缘,从罗马时代开始,犹太人的命运就一直与被驱逐联系在一起。除了我们众所周知的希特勒的犹太人灭种计划以外,历史上的欧洲出现过几次大型的犹太人屠杀和驱逐事件,甚至还因此改变了犹太人的人种。
比如说西班牙在15世纪末期就又一次大规模的犹太人大驱逐,那时的犹太人只有三个选择:改信基督、留下财产滚蛋或者是死亡。
在欧洲一片反犹太人的浪潮中,历史来到了奥斯曼土耳其时代,奥斯曼土耳其需要钱来发展经济,因此对犹太人抛出了橄榄枝,邀请他们到巴勒斯坦居住,当时的巴勒斯坦还有大致相当人数的阿拉伯人。
之前的奥斯曼帝国宗教、民族包容性好,在每次的欧洲排犹活动中,奥斯曼帝国的苏丹们总是会主动邀请犹太人到奥斯曼居住,并号召全世界的犹太人到巴勒斯坦定居。
奥斯曼帝国崩塌,犹太人意识到要在整个欧洲排犹氛围中有立足之地,必须有一个属于犹太人的国家,这就是犹太复国主义,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锡安主义。
巴勒斯坦在奥斯曼帝国的管理下,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基本相当,一战后英国托管巴勒斯坦。托管毕竟是有期限的,托管结束必然会建国,犹太人预备在英国托管期结束之前让犹太人在该地区占有绝对的优势,于是大规模的购买土地。
犹太人在巴勒斯坦逐渐占据优势,而英国这时也放弃了中立的姿态插手干预,它并不想让犹太人独占巴勒斯坦,于是让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各自立国。
一战之后,英国接管巴勒斯坦,为了对哈希姆家族作为补偿,将巴勒斯坦约旦河以东划给了哈希姆家族,由其王子担任国王,也就是现在的约旦。
剩下的部分,仍称巴勒斯坦。犹太人经历了0多年的流浪和被驱逐,强烈的意识到只有建国才有立足之地。而此时的巴勒斯坦仍然有相当程度的阿拉伯人,就算成功建国,也势必受到阿拉伯人的掣肘。
为此,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冲突不断,英国也急于从中脱身,年联合国通过分治方案,将巴勒斯坦又分为了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两个国家,即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剩下的还叫巴勒斯坦)。
而中东的其他阿拉伯国家不同意这种分治方案,叙利亚、约旦、埃及等均对以色列发动进攻,双方最终签订和平协议,以色列进一步占有剩下巴勒斯坦的一部分地区,埃及占领加沙,约旦占领约旦河西岸。
战争以后,更多的巴勒斯坦地区阿拉伯人无处可去,成了巴勒斯坦难民,这也就是巴勒斯坦难民问题的来源。
这些巴勒斯坦难民受到以色列的驱逐,成为了新的受害者,而其他阿拉伯国家也借着些难民来制约以色列,所以巴勒斯坦难民问题很难解决。
巴勒斯坦难民最后成为了中东的一大烂疮。
在巴勒斯坦难民当中,逐步形成了以阿拉法特为首抵抗以色列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约旦最初对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非常热情,后来随着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声望增加,再加上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对王权的藐视,约旦后来将巴解赶了出去。
黎巴嫩,最复杂的内战
在19世纪,黎巴嫩由马龙派基督徒和德鲁兹派伊斯兰教联合执政。法国占领了叙利亚和黎巴嫩之后,对两国的领土进行了调整,将叙利亚一部分属于逊尼派和什叶派穆斯林的地方划入了黎巴嫩,于是,黎巴嫩的教派结构变得更加复杂。
当时的黎巴嫩政府在最初设定议员席位时进行过人口普查,并根据结果将议员席位定为基督:德鲁兹为6:5。
由此,黎巴嫩由基督徒占主导地位,但是几十年过去了,黎巴嫩政府拒绝重新进行人口普查,因为占主导地位的基督徒知道,如果重新进行人口普查,那么人口出生率高的德鲁兹将会获得更多席位从而占主导地位。
因此基督徒和德鲁兹的地下较量冲突不断。恰好这个时候,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来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被约旦赶出来后就盯上了黎巴嫩。以色列建国战争,数十万的巴勒斯坦难民流亡黎巴嫩,这就成为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沃土。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德鲁兹打成一片,与以基督徒为主导的政府军发生冲突,内战开始。
政府军不是巴解和德鲁兹的对手,于是邀请叙利亚进兵帮忙。而巴解本身以黎巴嫩为基地对抗以色列,以色列也借机出兵黎巴嫩一起进攻巴解组织。
联合国一看,马上出面协调停战,要求巴解离开黎巴嫩。当时巴解控制着黎巴嫩西区,以色列驻军黎巴嫩东区。巴解一撤军,西区除了留下的难民和残余的巴解势力,几乎成为权力空区。
而恰好这时,以色列支持的黎巴嫩总统被刺杀,以色列不管联合国的停战协定,与黎巴嫩的长枪党军队侵入西区。由于西区主要是难民,巴解残余势力融入在难民之中,以色列出于国际舆论压力不便动手,于是由长枪党人进入难民区进行了类似于宁可错杀不可错放的原则,开展了骇人听闻的难民大屠杀。
此后很多年,黎巴嫩都未能从这次内战中恢复过来。
逊尼派与什叶派:流血的兄弟
我们看新闻,经常听到逊尼派和什叶派,他们同是穆斯林,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具体区别确实不好说的,有的说的礼拜时是否垫毯子的区别;有的说是祷告时颂词的区别。
伊斯兰教的分裂要从先知穆罕默德离世开始,当时的伊斯兰教内部分为四派:在麦加遭到迫害时,跟随先知穆罕默德逃亡麦地那的一部分人;逃到麦地那后跟随先知的人;返回麦加后原来迫害先知后来重新信奉先知的人以及先知的亲人。
在默罕默德的亲人当中,阿里是最有可能成为默罕默德的继任者-哈里发的,阿里既是默罕默德的堂弟,又是他女婿,而且两人同属于哈希姆家族。
然而默罕默德死后前三次哈里发的选举都没有阿里,第三任哈里发为倭马亚族,眼看哈里发的座位立阿里越来越远,哈希姆家族及阿里的支持者由此与倭马亚族发生了斗争,并杀死了第三任哈里发,阿里由此成为第四任哈里发。
倭马亚族与哈希姆家族的支持者逐渐步入战争,战争期间阿里被叛离者刺死,阿里的儿子和倭马亚族的穆阿维叶同时宣称自己为哈里发,伊斯兰教正式分裂。
哈希姆家族的支持者逐步演化成什叶派,他们认可阿里为穆罕默德的继任者。而逊尼派则认为什叶派违背了先知的教义。
▲逊尼派和什叶派
伊拉克与叙利亚:相互撕裂的难兄难弟
在叙利亚,逊尼派占了人口的大多数,但是掌权的是什叶派的总统;在伊拉克,什叶派占人口大多数,却由一个逊尼派总统统治。这种结构不仅撕裂了国内的社会,还使两个国家之间关系变得错综复杂。
两国互相打压,互相撕裂。在两伊战争期间,叙利亚切断了伊拉克的石油输送,着实的坑了伊拉克一把。在海湾战争期间,又派出部队参与多国对萨达姆的打击,同时只要一有机会,叙利亚就向其他国家兜售伊拉克的信息。
伊拉克也不是软柿子,伊拉克在叙利亚国内折腾,支持叙利亚国内的库尔德人独立。
这种互相挖墙脚双方都必将付出惨痛的代价,萨达姆倒台了,叙利亚国内分裂内战的种子也埋下了。
伊拉克与伊朗:是兄弟还是仇敌?
巴以冲突是中东的第一个脓疮,吸引了西方的很多苍蝇。而两伊冲突则是第二个脓疮。
伊朗当时爆发了国内革命,国王被赶走了。伊拉克一直以来就与伊朗有隔阂,在加上伊拉克想要独占石油入海通道阿拉伯河和伊朗境内的一块富油地。于是趁着伊朗国内革命之后,对伊朗发动闪电战,想要速战速决。
哪成想伊朗并不是伊拉克想象的那么软弱,伊拉克也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牛逼,(就像某个国家一样)。闪电战变为持续战,伊拉克甚至被伊朗反击处于了失败的边缘。
就在这时美国出手了,由于伊朗革命,伊朗原来亲美的国王被赶走,而且伊朗革命军还绑架了美国大使,美国出手帮助伊拉克教训伊朗。
战争到后期全拼经济,伊朗独立无缘借不到钱,武器弹药打一颗少一颗,坦克坏一辆少一辆。而伊拉克却有源源不断的资助。最后伊朗不得不接受停战协定。
两伊战争,是美国介入中东的开始,美国站在了伊拉克的一边,不管是常规武器还是生化武器都大规模支持伊拉克。
而打完了两伊战争,萨达姆刹不住车了,继续入侵科威特,而美国又出于实际和政治的需要不得不转头对付萨达姆。
西方世界的介入又引起了中东阿拉伯世界的不满,由此有出现了反对西方世界的恐怖组织,如本拉登。
这种恶性循环直到奥巴马才认真考虑,想要从中东抽身。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1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