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最知名的木乃伊冰人奥茨出土30年
沈阳在距今11万年前就有人类居住
沈阳农业大学后山11万年前古人类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和两块打制石器。
据沈阳晚报(吴限):考古证据表明,沈阳在距今11万年前就有人类居住。
著名考古学家郭大顺介绍,年,沈阳考古工作者在康平、法库两县进行考古调查,共发现以康平县王立岗窝堡东山遗存为主的旧石器时代地点14处,采集到石器件,其中包括石片、石核、石锤、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等。年代跨度为距今3万年至1万年,相当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年,考古工作者对沈阳农业大学后山旧石器时代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到年,在该遗址中发现了多个连续分布的旧石器文化层,发掘出一组古人类在野外搭建的窝棚式建筑遗迹,出土了余件古人类加工和使用过的打制石器,包括尖状器、雕刻器、砍砸器、刮削器、石核、石片、断块、砾石等。证明了早在11万年前,沈阳这片土地上就一直有人类繁衍生息,他们不但能制造石器工具,而且能利用这些工具改造生存和居住的环境。
沈阳农业大学后山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不仅填补了沈阳旧石器时代遗址的空白,同是也将沈阳先民的活动史提前了10万多年。但至今没有人知道,这批远古人类是怎么消失的。
旧石器时代的发现是一次“偶遇”
郭大顺介绍,年4月的一天,沈阳市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人员正好走到了沈阳农业大学后山的位置。“这块地属于农大果园,当时正值开春儿,土已被翻动。考古人员发现地表上几块石头很像旧石器时代的石器。”沈阳农业大学后山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纯属偶然。
针对窝棚式建筑遗址的发掘,郭大顺介绍说:“事实上发现的只是平面的三个点位,但这三个点位呈等边三角形排列,点位两两相距4米左右,也就是说,古人类以三个点位为基点搭建了窝棚,也许还会在上面放一些茅草、树枝等御寒。”
“以往发现的同时代人类居住方式以穴居为主,而这次发现窝棚式的建筑,说明当时我们沈阳人的祖先已具备为自己创造更加舒适的居住环境的能力。”郭大顺表示。
沈阳新石器时代存在三种文化类型
郭大顺说,20世纪的考古发现,终于让沈阳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类型有了一个系统而完整的体系,那就是新乐下层文化类型、偏堡子文化类型、红山文化类型,它们各具特点。
沈阳新乐遗址代表的是新乐下层文化类型,反映的社会发展阶段为母系氏族公社的鼎盛时期,与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中原的裴李岗文化、华北的磁山文化、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大致处于同一历史发展阶段。“因此,新乐人可能过着财产公有、集团劳动、平均分配的社会生活。他们‘知其母,不知其父’,母系血缘在维系氏族制度、确定世系和财产继承权诸方面,都起着决定作用。”郭大顺解释说。新乐遗址的发现不仅将沈阳地区人类部落居住和活动的历史上溯到年前,同时也为东北地区史前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填补了辽河下游地区早期人类活动的空白。
位于新民的偏堡子新石器时代遗址称为偏堡子文化,稍晚于新乐下层文化。其陶器以夹砂或夹滑石褐陶为主,烧成温度比新乐下层陶器要高,素面较少,多数有纹饰。石器与新乐下层文化相似,有打制、磨制和细石器三类。这一文化类型在新民高台山、前当堡、沈阳新乐遗址里同时存在。与大连小珠山中层的器物存在相似之处,距今年至年。
20世纪80年代,沈阳考古工作者在康平、法库、辽中等地发现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其文化遗址与红山文化极其相似,称为沈阳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这一类型的陶器以泥质红陶或夹砂红陶为主,彩绘花纹多为黑彩,以平行带状纹为主,也有几何纹、斜带纹和涡旋纹。生产工具以打制、磨制和细石器为主。磨制石器中,带有扶手的石磨棒比较特殊。考古学家一般认定这些遗存应属于红山文化晚期,距今年左右。
参考资料: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6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