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宦官们的工作和生活
我是卓言,我们一起终身学习,第天。
每天一本书,今天我们来读《宦官》(上)
关于作者
本书作者是已故的日本史学家三田村泰助,他曾师从日本“京都学派”开创人物内藤湖南先生。作者在广泛搜集历史实例的基础上,提出“侧近政治”的概念来重新解读中国历史上的宦官。
关于本书
本书不仅介绍了宦官的诞生背景、宦官日常生活等被史书忽视的重要内容,在“宦官与政治”这个传统经典话题方面,也提出很多新的解释,比如,东汉的宦官和外戚合作程度很高;唐代宦官专权和当时的“傀儡制”传统有关;明代宦官专权是因为国家权力的“纵式”结构。
核心内容
本文介绍了宦官被史书遗忘的部分,即宦官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由此间接地了解“侧近政治”。
前言
提到“宦官”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在很多文学影视作品里,只要讲到古代皇室的情节,就会有宦官出现。事实上,历史上也有不少宦官留名,比如秦代“指鹿为马”的赵高,唐代服侍唐玄宗和杨贵妃的高力士,明代大宦官“九千九百岁”魏忠贤,等等。
同时,我们对于宦官的了解,可能会浮于表面:宦官是一群身体不健全,甚至心理不健全的人,他们服侍皇室家族,沾着皇帝的光,常常做些坏事,扰乱朝纲。
但如果再仔细想,就会发现许多问题。为什么皇帝只能由宦官服侍?历朝历代那么多宦官是从哪儿来的?为什么有的朝代的宦官很安分,有的朝代的宦官竟然能决定皇帝的废立?还有,留下名字的宦官终归是极少数,其余普通宦官是怎么生活的,他们可以有自己的家庭吗?
作者有个比喻:“如果把中国历史比作一条山脉,那么宦官就是山脉的背阴处。”这个比喻很巧妙,“背阴处”意味着宦官这个群体常常是被忽视的,即使是人们看到的那部分,也有很多是模糊的,甚至是看错的。
这本书研究的不仅是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宦官群体,而且结合了历史上土耳其、波斯、罗马、朝鲜等地的宦官进行比较,试图从各个维度还原宦官的真实处境,除了宦官与政治的话题,还有他们的历史由来、日常工作、私人生活等。
作者在广泛搜集历史实例的基础上,提出“侧近政治”的概念来观察中国历史上的宦官。所谓“侧近”,顾名思义就是“站立在皇帝一侧,靠近最高统治者”的意思。由于这个特殊的情况,宦官虽然身为仆从,但他们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作者把宦官比喻为“皇帝的影子”,是“君主的代理”,宦官制度与君主专制制度互为表里,不论是看宦官的历史脉络、日常生活,还是政治参与,最终都是在进一步理解古代的君主政治。
古代宦官们的工作和生活
古代的史书是围绕皇帝展开的,有关宦官的记录几乎都是违法乱政的丑事,有强烈的道德批判色彩。而宦官是怎么出现的?宦官人员如何补充?他们的日常工作是什么样的呢?这些信息会被史书选择性遗忘。
本书作者花了近一半的篇幅介绍这些重要话题。作者提到,宦官并不是中国特有的,从地中海沿岸的埃及、希腊、罗马、土耳其,到亚欧大陆东部的朝鲜半岛,都存在过宦官。西方学者传统观点认为,世界上第一个宦官出现在亚述女王、新巴比伦王国的开创者塞弥拉弥斯统治时期。这位女王生活在公元前9世纪,也就是中国的西周后期,即将进入春秋时代。
中国历史上的宦官最早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作者认为,大约公元前14世纪商王武丁时期,中国就有宦官了。
那为什么会出现宦官这样的群体呢?
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古代统治者一夫多妻,为了避免自己的妻妾被仆从沾染,所以把他们阉割。
另外,商代的胜利者会通过残害战败者的肢体来达到示威、羞辱的效果。作者认为,宦官存在的一大作用,便是向被征服的异族夸示力量的象征,这种现象实质上是古人的残暴和神圣行为混合而成的产物。
除此以外,作者在书中提到,宦官还有两个重要功能,一个是“保密”,一个是“保护”。
先说“保密”。在古代,统治者为了稳定统治,他们会打着“上天”或“神明”的幌子,刻意保持神秘性,不让百姓了解他们的真实信息。这时,如果古代统治者用普通人当侍从,很容易走漏风声,万一有个丑事被爆出去,对于皇帝的神圣性、权威性将会是很大的打击。所以,古代统治者就需要养一批特殊的人来服侍自己,这些人不会跟普通人有接触。
作者在书中提到一个例子。汉武帝时期,西域的楼兰国王把王子送到汉朝作为人质,结果汉武帝竟然把楼兰王子阉割为宦官。为什么要把阉割后的异族留在宫中呢?我们可以想想楼兰王子的情况。他出生于君王之家,却因为自身缺陷,而没有颜面回到故国。而在汉朝的国土之上,由于语言、习俗的隔阂,他也无法融入,只能一辈子孤独地活下去。可以说,宦官是脱离了一切正常人际关系的透明人,再加上自身的生理变化,一个与人类社会绝缘的工具人便出现了,正如作者所说:宦官制度是君主为了能在神灵的名义下过日常生活而创造的制度。
宦官还有另一项功能,这就是“保护”。宦官留给我们的刻板印象是内心阴险但不堪一击,其实宦官也可以承担保护皇帝的工作。比如唐玄宗时期的宦官杨思勖,经常帮着皇帝四处平定叛乱。北宋的秦翰、李宪、童贯都曾经带兵打仗。西方的情况也很类似,在土耳其的历史上,统治者居住的宫寝就是由宦官保护的。
但有一点,作者认为,中国历史上的宦官规模在全世界是最庞大的。史料记载,明朝末年皇宫的宦官人数竟然超过十万人,当中有人因为没吃的而饿死。这些记载可能有所夸张,但即使减去虚高的一部分,剩下的数字依然很高。
问题来了,那么多的宦官从哪儿来呢?
前面提到,很多宦官是战俘和奴隶。除此以外,受过宫刑的人也是宦官的一大来源。不过,在隋朝,宫刑就被明令禁止了。接下来,宫中的宦官应该如何补充呢?
作者提到,不同时代宦官的来源不太一样,但有一点长期不变,不管哪个时代,宦官人选大多是外族人。因为,掌握权力的一方是绝对不会阉割自己的亲族的,这会直接制约本族人的繁衍能力,对本族的生存发展不利。
例如,唐玄宗时期著名宦官高力士是广东南部的蛮獠族人。蛮獠酋长抓了两个本地儿童,阉割之后分别取名为“金刚”和“力士”献给朝廷。其实,唐代的宦官有点像税赋,有钱的地方缴税,开发程度还不是很高的岭南,也就是今天福建、广东、广西一带,就需要通过贡品来抵税,宦官就是当地的贡品之一。而且,在唐代,朝廷对岭南地区的控制力比较弱,再加上广州是当时南海贸易的中心地,所以买卖人口的状况非常猖獗。就这样,岭南成了唐代最大的奴婢和宦官的供给地。
除了抓捕、贩卖的渠道以外,外族女性嫁入皇宫,也会给宫里补充一定数量的宦官。元朝的统治者娶了高丽女子为皇后,就有很多高丽的宦官来到中国。明代永乐皇帝娶了东北女真族的女人入宫,于是宫内便有了女真人宦官。
关于清朝的宦官,作者有个发现,清王室是从东北起家的,他们并没有使用宦官的传统,但清朝后期,光绪时期宫内宦官人数已经接近两千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这可能是受到前朝的影响。作者猜测,更重要的原因或许是,清朝统治者把宦官当作一种替代品。满族未入关前有使用奴婢的习惯,但当时的中原已经没有奴隶阶级了,因此,满族进入中原后,便把宦官作为奴婢的代替品。
无论是抓捕、贩卖还是陪嫁,宦官在受害的时刻,总是要经历一番挣扎的。但明清时期竟然出现了大量“自宫”的人,心甘情愿地成为宦官,作者把他们称作“宦官志愿者”。
为什么明清出现那么多“自宫”的宦官呢?
对于这个问题,作者从唐宋的变革中找到了根源。从唐至宋,中国的历史开始从身份社会向平民社会过渡,普通民众找到了向上攀爬的阶梯。知识分子可以通过国家考试打破身份牢笼,靠实力当上大臣甚至宰相。那些不甘居于人下,但大字不识的底层百姓在察觉到时代的风向后,就有可能去当宦官。而且,宋代官方也开始承认“自宫”,相当于从官方层面承认了这条上升途径。所以,作者认为,官方承认“自宫”是有着划时代意义的。这一点在明代更加明显。到了明代,宦官更是飞黄腾达的代名词,明仁宗朱高炽甚至断言:“自宫以求用者,惟图一身富贵”。
关于宦官的选拔,作者提到一个冷知识。宦官选拔的首要标准是看脸,最好是那种年轻的花美男,说话清晰,办事利落。而知识水平和行政能力却是减分项,目的是为了避免宦官干政。但选宦官主要看脸,这在历史上也引发了不少麻烦。东汉末年宦官专权,袁绍率军闯进宫里诛杀宦官。如何判断谁是宦官呢?挨个儿检查速度太慢了。没办法,只能大致看长相下刀。结果,一些普通人,因为长得清秀、脸上没胡子,便悲惨地冤死刀下。
说完宦官的选拔,还有个问题很重要,但常被人忽视。宦官入宫后,会进入无休止的劳碌中,那宦官可以有自己的私人生活吗?
作者提到,其实宦官也有自己的感情生活。在深宫大院,有一类人跟宦官处境类似,这就是宫女。在那样压抑的环境里,宦官和宫女之间免不了同病相怜。早在汉代,就有一个专有名词来形容宦官和宫女间的密切关系,这就是“对食”,搭伙过日子的意思。
到明代,由于宫中宦官数量激增,类似的情况更多见,只不过不再用“对食”这个名称,而改称“菜户”,而且“菜户”之间的关系要更紧密,意味着宦官和宫女已经结成夫妻关系。明朝中后期,“菜户”们常常招摇过市,也不在乎自己的身份,跟普通夫妻没什么两样。据说,北京外城有一处地方叫西院,一些身居高位的宦官会在这里娶妻纳妾。
书中提到,曾经有个宦官,他的菜户和别的宦官好上了,一开始他很生气,后来干脆出家了,再也不踏入尘世。书中还有个故事,一位学者寄宿于京城郊外的某座佛寺,发现寺内有一处房间房门紧闭,于是偷偷地开门进去。房里摆放着的是先于宦官去世的菜户们的灵位。据说一位宦官在菜户忌日来祭拜时,总是痛哭流涕。
总之,在古代,皇帝位于金字塔的顶尖位置,他为了维持统治,保持神秘性和神圣性,便需要特殊的工具把自己和普通人隔绝开,这种特殊工具便是宦官。
从宦官个人角度来说,宦官的特殊性不仅体现在身体上是残缺的,而且来源也是非正规途径,或者是战俘、罪犯,或者是被贩卖、被陪嫁而来,或者是通过自己伤害身体来换取接近统治者的机会。因为宦官的特殊性和工具性,他们无法过上普通人的生活。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您的点赞、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3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