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信史夏代存在的多重论据

大禹治水的传说中国上古史的研究中,大禹和夏代是否存在,长期存在争论。比如《古史辩》掌门人顾颉刚就考证说,大禹很可能是蜥蜴一类的动物。鲁迅对此论嗤之以鼻,反口相讥说,“顾”从“页”,音“雇”,“雇”的本意乃鸟,而“页”的本意就是头,所以“雇”的意思是就是鸟头,那么说顾颉刚是“鸟头先生”。鲁迅与顾颉刚当然,这只是文人相轻的一段故事。但关于大禹和夏代历史是否存在的争论,确实由来已久,难下定论。不过,随着考古学和古文字学的不断发掘,一些新的证据的出现,夏代为信史的理论越来越成为学界的共识。重建夏代信史,已经成为考古界和史学界有识之士努力的方向和美好的愿望。举世闻名的印加文明马丘比丘遗址印加文明的启示:文字的缺环,并不能否定夏代的存在。夏代历史是否真实存在,之所以被国内外很多学者争论不休,归根到底,最关键的缺环,就是夏代文字。没有像殷墟甲骨文这样的铁证,长期以来给夏代信史的建立,造成了很多无法逾越的瓶颈。夏文化陶寺遗址出土的“文”字扁陶“文”字扁陶复原图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陶器刻画符号世界上公认的文明产生的标志,是城市、文字、金属工具、和国家制度(国家制度又以考古发现的墓葬、建筑、城市规模等反映出的社会等级关系为参考)的出现。其中,尤以文字是最核心的要件。古埃及象形文字苏美尔楔形文字古希腊线性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苏美尔的楔形文字、古希腊的线形文字等,都为这些古文明的认定提供了坚实的依据。那么,文字的缺环,是否可以彻底否定夏代的存在呢?答案是否定的!南美洲三大古文明之一的印加文明,有着复杂的国家管理制度和社会等级关系,更以恢弘的马丘比丘闻名于世。印加文明绳结奇普然而,支撑印加文明如此复杂文明的记录和传播方式,是一种叫奇普的绳结。直到16世纪70年代被西班牙毁灭,印加文明都始终没有文字出现。无独有偶,同为南美洲的另一为世熟知的玛雅文明,也没有发明金属工具。玛雅文明金字塔由此可见,所谓文明产生的标准,是难以靠所谓决定性的单个因素划定的,需要各方面的因素共同辨认。文明的存在和文字的发现并无必然联系。特洛伊城和甲骨文的发现告诉我们:不能轻易否定历史文献的记载。成书于公元前8世纪的《荷马史诗》,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充满神话色彩的文学作品。特洛伊古城遗址直到年,德国考古学家亨利·施里曼在土耳其的西萨尔立克发现《荷马史诗》中的特洛伊城遗址,才证实了这段被误作传说的历史。年,联合国将特洛伊城遗址收入世界遗产名录。特洛伊木马在近代考古学兴起之前,中国史学界很多人一直认为西周及以后是中国信史年代,所谓夏商均为不可稽考的传说。甲骨文甲骨文发现之后,学人对比《史记》发现,司马迁描述的商代世系是真实的。要不是殷墟甲骨文的横空问世,商代历史也无从谈起。同时也间接证明,《史记》记载的夏代世系有相当的可信度,也相应提高了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参考的先秦史书《世本》的史学价值。司马迁(公元前年—不可考)目前的考古发现与夏代的对应关系:从文献文字和考古遗址来比对。首先,从文献和古文字来说,夏史记载丰富。现有史料中,关于大禹和夏代传说,最早的记述是西周时期的豳公盨。该器造于西周中期,器底铭文10行98字,开篇记有大禹治水事迹:“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乃差地设征,降民监德,乃自作配享民,成父母…”豳公盨豳公盨器底铭文此内容与《史记》和《尚书》中关于大禹治水、划九州、作地征的叙述大同小异。另外,《国语》、《左传》、《竹书纪年》、《山海经》、《淮南子》、《楚辞》、上博简《容成氏》、《清华简》、《吕氏春秋》和先秦诸子文献《荀子》、《墨子》、《韩非子》等诸多史书,均对大禹治水、禹征三苗、禹会涂山、启代夏政、武王伐纣等夏代重要史事多有记载。清华简《尹至》篇提到的西邑近年,李学勤教授根据先秦竹简《清华简》研究成果,指出《清华简》、《尚书》中的“西邑夏”和甲骨文中的“西邑”即指夏王朝。甲骨文卜辞中多次提到的“西邑”其次,从考古遗址来看,多可与文献记载对应。根据出土遗址和文献对应关系,史学界将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一至四期界定为夏文化重点考察和研究范围,地望含以豫西、晋南为中心,扩及豫东、豫北、冀南、鲁西、鄂北、皖北等的广大区域。夏文化地望范围这些区域出土文物和考古面貌十分丰富,含青铜器、玉器、陶器、设施完备的巨大古城址、巨大祭祀遗址、墓葬群、夏代核心礼器“玄圭”等等。二里头遗址绿松石饕餮纹牌饰二里头遗址长70.2厘米绿松石龙形器二里头遗址高22厘米乳钉纹青铜爵二里头遗址高20厘米网格纹青铜鼎二里头遗址宫殿遗址二里头文化玉制礼器“玄圭”东亚“玄圭”文化圈很多出土文物和文献记载均可吻合。史载“禹都阳城”,阳城即今河南登封。年以后开始大规模发掘的登封王城岗遗址,发现34.8万平方米的古城遗址和其内的两座小城,其碳十四测年就落在传说的夏代纪年范围。登封王城岗遗址平面图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已被公认为极有可能是夏墟“斟寻”。安徽蚌埠涂山南麓的禹会村遗址,出土近平方米的祭祀台基和大量不同考古文化典型器物,和史载大禹“涂山会盟”极度吻合。禹会村遗址大型祭祀台基发掘现场长江中游的石家河文化,地处传说中的三苗之地,长期以来是独立于龙山文化发展的一种发达文化。但在其晚期却突然出现大量河南龙山文化的侵入性证明,很多史学家认为,这和“”禹征三苗”直接相关。石家河文化玉器历史学家傅斯年曾说:“以不知为不有,是谈史学者极大的罪恶。”重建夏代信史,就是以科学的精神和方法,抽丝剥茧,在不断否定和重建的过程中,尊重历史这门学科和我们文明的历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911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