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名字叫红的中文译者,有知识但没文

▲《我的名字叫红》,奥尔罕·帕慕克著,沈志兴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读友:Joshua水木书华

时间:年9月30日

如果我读懂了这本书,我一定会推荐的,只可惜我没读懂。

我想知道沈志兴这位大学老师在事隔11年之后,愿不愿意怀着“忏悔之心”把自己的处女作再翻译一遍,因为这个译本实在毫无出彩之处。

如果作家或译者想要抒发某种情怀的话,作家霍达能甩出二人好几条街;如若不是想抒发情怀的话,就当闭口不言。

沈志兴说,我在土耳其读了5年本科,“我对土耳其的历史和宗教比较了解”,而且自己是教土耳其语的,本书又是译自土耳其原文……

沈志兴还表达了对台湾译本的不满:“台湾版本是根据英文版本翻译过来的。我参考了台湾版本,纠正了它原有的一些翻译错误,在语言风格上也作了一些调整,比如苏丹传令官司令穆斯塔法·阿甘(繁)——苏丹使节主管穆斯塔法老爷(简);我是你挚爱的姨父(繁)——我是你们的姨父(简)。”

既然沈志兴老师这么学贯中西,那么下面这句话当如何解释?

“我眼前浮现出了这么一幅场景:被嫉妒的兄弟丢入井里的约瑟夫正被米迪扬的商人们从井里捞出来。”——第18部分“人们将称我为凶手”。

如果按照《古兰经》的体例,这句话应译为“优素福正被麦德彦的商人们从井里捞出来”。

如果按照《圣经》的体例,这句话应译为“约瑟正被米甸的商人们从井里捞出来”。

作者已经让我们读者的心备受煎熬了,这个蹩脚的译者居然还来捣乱!我很佩服推荐这本书的人,他们脑中超强纠错的能力很强,他们是铁粉!

译者水平这么有限,居然没把他们吓跑。这本书太厚了,但我想快点读完。译者应该很有知识,但没有文化,句号。

▲《纽约客》,白先勇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读友:阿拉蕾

时间:年9月29、30日

在台北是《台北人》,在纽约是《纽约客》。卷首语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道尽了作者身处异国他乡的孤寂和无奈。

谪仙,原指神仙被贬入凡间后的一种状态,在这说的是李彤和黄凤仪。

李彤,一位“中国的皇帝公主”“五月皇后”,美丽、任性、佻挞。后因内战爆发,家人遇上太平轮沉没事件双双去世而深受打击,却又不愿讨巧求存,不肯像她的另外三位朋友那样屈从于强大的现实,过安稳、正常的生活,不断以各种反常的方式与生活抗争。然而最终只能客死异乡。

黄凤仪,一位“蒙古公主”,同样地出生于官宦世家,父亲早逝,母亲欠了一身的债送她出国,美其名曰留学,其实是为了她能找到个好的归宿。可是在纽约大学受了两年的洋罪后,她沦落为陪酒女郎,陪着“老蜜糖”喝酒寻欢。可笑的是,在她写给母亲的信里却是充满了轻松和解脱。

她们在纽约纸醉金迷、他们在纽约醉生梦死,他们在纽约这个最自由的年轻城市,做一名纽约客,获得的到底是自由,还是无助的孤独?

《夜曲》是这三篇里面唯一一篇女主连梦里都想着回纽约的文章。才子佳人是有着中国心却不被祖国所接纳的“纽约客”,坎坷的命运,让人唏嘘。

本书今日完结。

6篇内容,从国人到民族到世界的延伸;从表现中国人天上人间的“谪仙”,到中国人对政治的“觉悟”,再到中国人和外国人共同面对艾滋病这场“瘟疫”。作者的视野和包容心越来越广。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纽约爆发艾滋病危机,这场“瘟疫”夺走了太多人的生命,并且引起了恐慌和歧视。

《Dannyboy》《Teafortwo》描写的就是那个时代的故事。描写了一种超越种族、性别和文化的大爱,在面临整个人类共同的灾难面前,个人灵魂的救赎和集体的互助精神。

同性恋,到现在都还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同性恋者,到现在还是被多数人歧视的人群。想起看《奇葩说》的时候,蔡康永在节目中含着泪道出心声“我们并不是妖怪”,看着都觉得心酸。

的确,他们也都是人啊,人人生而平等啊。关于为什么同性恋会被歧视,之前也跟人讨论过。

一来就是影响最为广泛的——同性恋者是艾滋病的高发人群,特别是男同性恋者。二来就是违反动物界的本能——繁殖,若同性恋行为大规模出现,则很有可能不利于整个人类的繁衍。

第三就是违反了人类对性别的最初印象,也就是“男人就该有男人的样子”,男人是阳刚、刚强的;“女人就该有女人的样子”,女人是温柔、柔顺的。另外还有宗教、文化观念等的因素。

所以对同性恋的态度到底应该怎么样,我觉得最折衷的应该是不支持不歧视吧。最后,用一部美剧的名字结个尾:“同志亦凡人”!

▲《探索现代社会的起源》,金观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年5月版

读友:毁我斋

时间:年9月30日

年出版的《西方社会结构的演变》,用系统论取代决定论展开新史观探索之尝试,阐明了西方现代社会如何从古希腊罗马社会演化,研究了西方社会结构的演变机制,探讨了资本主义制度为何在英国首先确立的原因。

年作者感到用系统论把当年研究和后来思想史探索统一起来的方案成熟了,故决定再版《西方社会结构的演变》,并为它写了导读,这就是本书。

当年的研究有些稚气,但那是一个启蒙的时代,作者有关心人类命运的宏大心灵和跨学科研究纲领,而现在青年一代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280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