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再被叫火鸡共和国,土耳其不遗余力
来源:新京报
原标题:不愿再被叫“火鸡共和国”,土耳其不遗余力改英文国名
京酿馆
一般而言,主权国家要求改名,联合国和国际社会都会“开绿灯”,但实际效果仍取决于多方面因素。
▲土耳其官方旅游指南网站已更改英文名称为“Türkiye”。图/土耳其官方旅游指南网站截图
文
陶短房
横跨亚欧的土耳其共和国近日推出一项大张旗鼓的宣传造势活动,希望将英语国名从“Turkey”改为“Türkiye”。
叫“火鸡共和国”容易引发调侃
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1月发表的声明称,新国名“最能代表和表达土耳其民族的文化、文明和价值观”。
1月25日,土耳其总统府通讯局局长阿尔顿表示,更改英语国名是土耳其政府“为在国际间加强土耳其品牌推广”而采取的“又一重要步骤”。
据悉,土耳其政府已正式开始与联合国交涉,希望能获准在所有国际正式场合用“Türkiye”代替“Turkey”。
尽管联合国方面至今不置可否,但土耳其外交部已悄悄将其官方网站和文件上的国名改为“Türkiye”。
土耳其政府称,未来新国名将用于国际交流、机构和“所有类型的活动”,土耳其生产的产品大至舰船,小到内衣,标签上的“MadeinTurkey”自即日起改为“MadeinTürkiye”。
▲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资料图。图/新华社
虽然土耳其官方声明上仅提及“英文国名更改”,但实际上凡使用拉丁字母的语言的国家都在改,法国媒体已证实,土耳其外交部和土耳其驻法国大使馆的 事实上,自年土耳其共和国成立起,其国名的土耳其语就一直写作Türkiye,意即“突厥人的国家”。对土耳其本国人而言,“更改国名”其实完全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土耳其语的国名并未更改。
一般国家更名针对所有国家,土耳其何以单单提及“英语”?因为英语中“Turkey”的另一个含义是“火鸡”,这让土耳其共和国有时会被“英语世界”的媒体、网民调侃为“火鸡共和国”。
至于其他使用拉丁字母的国家,土耳其更改国名只是“随大溜”,因为在这些国家语言中“土耳其”和“火鸡”并非同一个词,甚至连词根都不一样。如法语中“土耳其”的写法原本和英语一模一样,而法语“火鸡”的写法却是ledindon(雄)和ladinde(雌),是断乎不会把“土耳其共和国”误认为“火鸡共和国”。
但当下,土耳其政府为了促进在国际平台上使用“Türkiye”作为土耳其的国家和国际名称,不惜成本在社交网络和电视传媒上发动广告宣传攻势,并给这次声势浩大的公关活动统一定名为“HelloTürkiye”。
▲土耳其总统府通讯局就“HelloTürkiye”活动发表声明,该活动旨在更有效地促进在国际平台上使用“Türkiye”作为土耳其的国家和国际名称。图/土耳其驻华大使馆百度官方账号
改名不难也不易
事实上,古今中外更改国名的国家并不少,如韩国、越南,都曾多次更改国名。
联合国成立以来将国际语言中的通用国名加以更改的例子也很多,更改理由则五花八门。
一是国家解体、合并,如坦噶尼噶和桑给巴尔合并,改名为坦桑尼亚。
二是旧国名带有歧视性或殖民色彩。如原“北罗得西亚”改名赞比亚,原“罗得西亚共和国”改名津巴布韦,是因为“罗得西亚”系以臭名昭著的殖民者罗德斯名字命名;再如缅甸,原本英文名称是带有殖民色彩的“Burma”,年改为“Myanmar”。
三是为避免歧义、意义不雅或混乱。如非洲国家马里从法属西非获得独立时国名为“苏丹共和国”,为避免与东部非洲的另一个“苏丹共和国”雷同,改回该国历史上的“马里帝国”;此前最新的范例是荷兰,因为国名有多种不同写法,年起“官宣”统一为“尼德兰”(Netherlands),而不再叫“荷兰”(Holland)或“低地国家”(Pays-bas)。土耳其的“正名”也属于这一类。
▲年荷兰政府公布了新的国家标识。图/央视新闻客户端截图
四是指定译名以某种国际语言为准。如西非国家科特迪瓦,独立时被称作“象牙海岸共和国”,而“科特迪瓦”其实也就是法语“象牙海岸”的音译,所谓“改名”其实是强调“官宣”译名以法语发音为准罢了。
一般而言,主权国家要求“正名”,联合国和国际社会都会“开绿灯”。但倘若习惯称呼十分强大,实际效果也未必理想。
如荷兰的“正名”似乎就未起什么作用,尽管事实上“尼德兰”的名字更具历史性,但很多人仍照旧叫“荷兰”;又如白俄罗斯,曾郑重其事地将中文译名改为“白罗斯”,但几年过去还是按照旧称呼。
土耳其这次“正名”最大的掣肘恐怕是书写法:和缅甸等国不同,土耳其新国名“Türkiye”中的“ü”并非常用的拉丁字母,这会让出版、新闻报道等需要涉及输入法的文字工作变得非常麻烦,可能会妨碍“正名”效果。
因而,土耳其改名可能并不会如其想象中那么顺利。
新京报特约撰稿人
陶短房(专栏作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3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