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重庆四大火炉榜首为什么总少不了它专

极端高温和罕见的暴雨似乎已经成为年入夏以来北半球的代名词,高温热浪、野火(山火)、强降雨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给不少国家或地区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欧洲多地高温再起

从国外的“高温模式”来看,除了此前美国、加拿大、科威特、阿尔及利亚等国的高温热浪外,近段时间以来“热穹顶”这口“高压锅盖”,已经在欧洲东南部的地中海至黑海一带形成。意大利、希腊、土耳其西部等地正在遭遇今年以来最强热浪袭击,高温引起的干旱和野火呈加速蔓延之势,土耳其西部的森林火灾逼近米拉斯以及该地区的热力发电厂,连不少动物都着火了,当地一名市长(Av.MuhammetTokat)甚至在他的个人社交媒体上发帖绝望地恳求:“我们的肺在燃烧”!

而国内降雨和高温方面,除了受第9号台风“卢碧”的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及沿海出现了持续性的风雨天气,其中海南东北部、广东中南部、福建中东部、浙江南部以及台湾省中南部会出现大到暴雨或大暴雨。而全国其它降雨区域除了四川盆地西部会出现暴雨或大暴雨、华北东部至东北南部一带需警惕伴随而来的雷暴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外,一般以小到中雨为主。

我国西北西南等地高温频现

国内少雨的地方依然是天气炎热,这种“超长待机”的高温会影响到我国华中、华南、西南、西北的不少省(自治区、直辖市),由北向南涉及到新疆、甘肃、湖北、四川、重庆、湖南、贵州、广西等部分或大部分地区。以新疆南疆盆地为例,近期因降雨稀少频繁出现35-39度、局地甚至可达40多度的干热天气,而西南的重庆可谓是闷蒸桑拿天威力不见,最高气温(北碚区)达到了41.7摄氏度。

实际上提到我国的高温天气,每年的夏季都少不了一种特殊的“对比”,那就是通过比较各个地方气温的高低评选出“火炉城市”,有“三大火炉”、“四大火炉”、“七大火炉”等说法。而国家气候中心根据我国主要城市的最高气温、高温天数、高温时长以及夏季平均气温、最低气温等指数,先后综合评定出了传统的“四大火炉”和新“四大火炉”,分别是重庆,武汉、南昌、长沙和重庆、福州、杭州、南昌。

从“四大火炉”的分布和排名来看,重庆不仅都位列其中,而且还是高居榜首,很多朋友表示不理解,重庆是有名的山城,不是更凉快一些吗,为什么还成为“四大火炉”之首呢?

的确,关于重庆夏天的“热”,没有亲身体验的话无法说出确切的感受。前几年还有非洲黑人小哥到重庆后出现了中暑的报道,可见重庆到底有多热。而根据中央气象台的“报告”,8月3日上午10点到晚上11点,重庆的高温持续在线时间超过13个小时,即便是太阳落山接近5个小时的晚上11点,最高气温仍然有35.1摄氏度,可以说一整天都是明显的闷蒸感。

重庆为何从不缺席“四大火炉”之首

其实,重庆之所以每次都能高居“四大火炉”榜首,除了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外,主要还是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笔者总结出了四个方面的因素。

从所处的地理位置来看:重庆位于长江上游,嘉陵江与长江在此交汇,这里基本上是处在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向地势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容易受到大陆高压的控制,而大陆高压会阻断北方来的冷空气和限制南方来的暖湿空气,冷暖空气交汇少,以晴热天气为主。

同时在大陆高压的控制之下,主要是以下沉气流为主,天气同样是晴好少云。而在这种晴朗少云的天气之下,绝大部分的太阳辐射能直接到达地面,造成地面明显快速升温。

从地形、气候因素来看:重庆的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是一座著名的山城,结合“对流层内海拔越高气温越低”规律,很多朋友会认为这样多山的城市温度应该会低一些气候更凉快一些才对,但很显然重庆是个特例。

由于重庆位于四川盆地东部的河谷地带,四面环山,北有大巴山、东有巫山、东南有武陵山、南有大娄山、主城区有川东平行岭谷、主城区西部有华蓥山余脉中梁山,地势由南北向长江河谷倾斜,由于地形比较封闭,从东南或西南输送到内陆地区的暖湿气流,往往在还没有抵达重庆就被外围连绵的群山所阻隔,因此受季风环流的影响较小。

从温度蓄积方面来分析:重庆基本上位于四川盆地东部的“盆底”,所有进入盆底的风都是先经过外围的爬升之后再由高处刮向背风坡的盆地内部,当空气作绝热下沉运动时,所形成的实际上是一种温度升高湿度降低的干热风,其原理就是地理上所讲的“焚风效应”。

并且这种“火”一样的风,也是山区特有的一种天气现象,无论湿度多大都不会形成降雨,因此可以说盆地地形就犹如“聚温盆”,热量在盆地之中不断积蓄难以向外围扩散,因此温度就会越来越高,“在线”时间也越来越长。

从体感温度来分析:重庆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全年平均相对湿度大致在70%~80%之间,即便是近期高温频现湿度也能达到53%左右,因此在在气象温度、下刮风、下沉气流等因素不变或者增大时,相对湿度越大体感温度就越高,这是因为相对湿度越是偏向“潮湿”,人体汗液蒸发就越慢,靠蒸发带走的热量就会减少,导致热量在体内蓄积,很容易出现中暑症状,所以南方的热与北方的热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区别在于是“偏湿热”还是“偏干热”。

综上所述:伏旱季节重庆相对封闭的地形很容易出现高温酷暑天气,故而每届“火炉”评选都能“霸榜”。

高温热浪如何预防?

日常防暑方面:①在户外尽量穿吸热慢散热快的浅色衣服;②户外活动及时补水,不要等口渴了再喝水,也不要饮水过猛,以免出现水中毒;③科学使用空调等降温电器,室内温度不宜调到26摄氏度以下等。

户外作业(活动)方面:①及时补水,合理休息,降低中暑甚至热射病的风险;②适量饮用含盐分的饮料,补充电解质;③准备防暑降温药品,一旦有中暑迹象出现,立即进行自救或互救;④工作结束或剧烈运动后不宜饮用太凉或太冰的水(饮料),也不可立即进入到温度很低的室内等。

延伸阅读

如今的气候环境真的是“异常模式”突出,全球范围内不仅极端高温、罕见暴雨以及超强寒流频繁出现且不断打破原有纪录,而且海洋热量和全球海平面也已突破历史纪录。

当然干旱、野火以及人为破坏导致的森林退化也令人堪忧,尤其是亚马逊热带雨林遭到破坏的区域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了吸收量,这也说明热带雨林调节气候的能力在降低。

随着人类对地球的“过度”开发,随之而来的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也日益突出,而这些变化了的“异常模式”一旦成为“新常态”必然也会对全人类造成影响,其中绝大部分还是负面的影响。

就在今年7月底,1.4万多名科学家联合在美国《生物科学》月刊上发表文章,警告地球逼近多个气候“临界点”,各国应尽快解决“地球的过度开发”问题。

如果按照此前科学家的分析,将温室气体排放、全球气候变暖、冰川厚度、海冰范围、森林砍伐、生物多样性、海洋酸化、淡水危机等31项指标作为衡量地球健康状况的“生命体征”,其中就有18个达到了创纪录的低点或高点,一旦突破“临界值”或“阀值”后果将不堪设想。

尽管人类已经在开展火星探测,也在致力于其它星际移民方面的探索,但从目前人类掌握的技术来看,在短时间内难以实现动辄按光年这种大尺度距离之间的飞跃。所以更为现实的是保护好地球环境,只有“大本营”生态环境维护好了,才能为人类探索外太空提供不竭的能源和能量支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213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