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的巴扎是什么意思里面到底有什么
春节到,鞭炮至,热闹引思绪,思绪飘到巴扎去……
文章开始前,想问一句:“在您看来,何为巴扎?”
怀念童年烟火气时必去的地点?感慨民族风情的沉浸式体验?了解不同事物的窗口?
BAZAAR
巴扎(Bazaar),波斯语,意为集市、农贸市场,即巴扎也被认为是波斯文化影响世界的一个典型例子。受历史文化的影响,巴扎不仅在中国新疆的各个城乡普遍存在,亦普遍存在于中西亚地区。
从15世纪中期开始发展的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大巴扎与被誉为中东地区历史最悠久、最大的巴扎之一的伊朗德黑兰大巴扎最为著名。除此之外,中亚的奥什巴扎、绿巴扎与琼苏巴扎不仅规模巨大,历史亦颇为久远。
奥什巴扎为吉尔吉斯斯坦最大的集市,坐落于河畔,由集装箱搭建而成,共两层。
奥什作为吉尔吉斯斯坦的第二大城市,古时候曾是著名的汗血宝马的故乡。
那时的商人大都为东干人,这些东干人普遍称自己是来自中国的回族人。因此,这里也有不少中国特色。
绿巴扎,又名绿色大巴扎(GreenBazaar),曾经是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市的中心,现为阿拉木图的一处著名地点。
阿拉木图的绿巴扎已有百年历史,是阿拉木图专门进行贸易活动的最重要的交易点之一。
据说,绿巴扎是年根据塞米巴拉金斯克商人的命令,在维尔尼建造了商场,商人纷纷留在那里经商,当地的商人也在此开了自己的店铺。如今,绿巴扎所处的位置正是当时商场的遗址。
琼苏(恰尔苏)巴扎可谓是中亚地区最大的市场,位于乌兹别克斯坦的首都塔什干。
▲乌兹别克斯坦名气最大的市场琼苏巴扎
李遥远
新疆巴扎虽以乌鲁木齐与喀什的大巴扎更有名,但巴扎可是覆盖了天山南北。
小到酸奶巴扎、牲畜巴扎,大到有供应日杂百货的周五(juma)巴扎、汇集中西亚经济文化产品的乌鲁木齐市二道桥大巴扎与喀什大巴扎。
《高昌馆杂字》作为目前最早记载巴扎(该文献记载为“把撒儿”)的汉文文献,可知巴扎早在15世纪便已开始在新疆发展。
明代的汉文书籍《西域番国志》中,对巴扎的形态进行了进一步的诠释:“市井街坊,两旁筑屋,上设覆篷……铺店各分行头,若弓矢鞍辔衣服之类各为一行,不得参杂。”
我曾在与父亲交谈时,了解到20世纪70年代的二道桥巴扎依旧是“两旁筑屋,上设覆篷”。看来,古往今来的“方便”也会进一步地传承。
著名东方学家B·B·巴尔托里德对其涵义的解释为:大门前边的事情,即巴扎是对在“大门前边”所进行的商品交换活动和其他文化活动的总称。由此也可说明,巴扎具有与中国大部分城市的集市贸易活动所不完全相同的功能。
巴扎作为商品交换和信息汇聚的中心,在提供公共及商业服务的同时,也强化与传承着新疆传统文化,促进了跨文化交流。
“物,承载着人文化,而人们之间交往的方式、规矩也在流转之中确定下来”[1]。
巴扎以实体存在承载了新疆各族人民的精神世界,塑造了独特的新疆巴扎文化。
维吾尔族作为新疆巴扎文化的主力军,民族的种种传统亦对新疆独有的巴扎文化有一定的影响。
作为一个重商崇商的民族,维吾尔族做到了将这种商业精神融汇于巴扎,任其在此孕育发展。
巴扎不仅是一个商品交换的场所,更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人生实践的课堂和娱乐休闲的舞台”[2]。
▲巴扎“达斯坦(dastan)”民间说唱(年)
韩连贇
▲巴扎理发匠(年)
韩连贇
▲木碗巴扎(年)
韩连贇
▲著名的和田地毯巴扎(年)
韩连贇
▲乡村巴扎(年)
韩连贇
▲艾德莱斯花绸巴扎(年)
韩连贇
▲刀郎鹰巴扎(年)
韩连贇
▲高原塔吉克也有了自己巴扎(年)
韩连贇
▲喀什的土陶巴扎(年)
韩连贇
新疆国际大巴扎
清代著名学者纪昀在年曾用“半城高阜半城低,城内清泉尽向西”形象地描述乌鲁木齐的地势走向。
在位于城南东高西低的地段,有一座木结构的桥,从宁夏湾通向河滩的排水沟经过桥下,此桥便是二道桥。
▲二道桥昔日街景
同时,二道桥作为当时沙俄在乌鲁木齐划定的“贸易圈”的北端分界线中的一点,聚集了许多手工艺人,他们在此沿街摆摊。
清末民初,二道桥便因其浓郁的民族特色,逐渐闻名遐迩。
▲南关洋行街,即现乌鲁木齐市团结路与领馆巷所在地
新疆和平解放后,随着城墙的陆续拆除以及护城河被填平,二道桥作为桥的职能逐渐淡化,逐渐发展为商贸聚集地。
上世纪60年代,乌市解放南路和天池路交会处,兴建了二道桥百货商店;年改革开放后,商贸活动日渐频繁;年,天池路南侧建起二道桥农贸市场,即今国际大巴扎所在地,经营户有五六百户。
20世纪后半期的二道桥市场,总体较为简陋。“每当刮风下雨时,市场里就泥泞不堪,冬天冷空气更是嗖嗖地往里灌。”(此为本人采访所得)。
▲昔日的二道桥路边大棚市场
在此期间,二道桥已有开放型夜市,开放时间为前一天下午通宵到第二天天亮,主要是卖烤肉、羊杂等民族餐饮。
90年代初,二道桥原有市场被拆迁、改建,原有简陋的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年,乌鲁木齐市决定对二道桥片区进行大规模改造;~年,二道桥市场在原址上重建新市场。
▲年新疆国际大巴扎
聂荟青
许多优惠政策的出台也让生活在这里以地摊式经营为主的小摊主和无业人员开始规范经营,逐步形成集地方文化、建筑、民族商贸、娱乐、餐饮于一体,汇集成新疆旅游业产品的展示中心。
▲吃是巴扎的主题(年)
韩连贇
▲年二道桥步行街
聂荟青
巴扎,不是“巴扎嘿”
乌鲁木齐市不仅作为新疆首府,承载着政治经济职能,更是作为中国西北第二大城市(第一大是西安),承载着作为中国向欧亚开放门户的重要职能,比如一年一度的中国—亚欧博览会。
生活在如此国际性的都市之中,现代化的体现使得诸多外地游客从新疆地窝堡机场驱车来到市区时,久久无法反应过来:“我们真的在新疆么?”
在这个谈乡愁、游子、忆家乡的年代,生活于新疆但在他乡生活学习的孩子们想念的又会是什么?
米粉?汉斯小木屋?大盘鸡?拉条子?当然不止这些。
▲年的新疆国际大巴扎
聂荟青
肉孜节或古尔邦节时,走在解放南路,看着十六中、高级中学的维吾尔族学生身着校服、头戴花帽的美妙平衡;在一天不知所以然的辛劳过后,走到大十字的米粉店与好友一边疯狂嗦粉,一边用被辣到麻木的嘴用新疆话肆意吐槽着一天的不如意。
现代化与传统各族文化的冲撞,记忆与发展的磨合使得“亲切的、感动的、温暖的”诸多定义一次又一次地不断变化着。
德国哲学家赫德说:“乡愁是最高贵的痛苦。”
何为乡愁?对巴扎的种种记忆形成了我的乡愁。
大巴扎在初期建设时,便立意为:聚新疆之主要特色于此。
然,何为主要特色?
骆驼、美女、砖砌艺术、民族工艺品、少数民族商贩……你对新疆的全数想象在此应有尽有。
▲图
聂荟青
新疆国际民族文化旅行社的总经理艾斯卡尔曾接受采访时,表示希望二道桥浓厚的巴扎文化能够成为中外游客感受大美新疆时一道别致的风景,并表达了他理解的意义上的“巴扎文化”:
“每周巴扎日,人们去巴扎不一定是去买东西,他要去看,我今天在巴扎接触到几个有趣的人,或者说有人在卖一个我没有见过的东西,需要的是这种新鲜感。多数人会谈到,到了大巴扎只有买东西,但若仔细观察,你会发现除了游客以外,当地人也会参观游览。”
于我,充满着烟火气的巴扎永远都会是我身在他乡时心系家乡的主要因素。它不仅代表着童年的我对新奇衣物和美食的期待,更代表了我对传统新疆民俗文化能够与城市现代化发展达到平衡的期待。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巴扎却没有唯一的定义。
不知,您的答案又是怎样的呢?
引用:
[1]张春梅:《商品中蕴含的交流场域和文化空间——以“丝路”城市喀什为例》与《中国商贸》,年第14期,第-页。
[2]王建斌:《维吾尔“巴扎”研究综述》与《文化学刊》,年11月第11期,第-页。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2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