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贾樟柯离开故乡,才能获得故乡界
记者
戴天文编辑
李芳1
汾阳是一个县级市,在行政规划上,隶属于中国山西省吕梁市。在离汾阳市区只有4公里的地方,有一个村叫贾家庄。5月9日举办的第一届吕梁文学季的主会场,就在贾家庄贾街旁边的贾樟柯艺术中心举办。“汾阳小子”贾樟柯,把文学中国文学的“半壁江山”,莫言、余华、苏童、阿来、欧阳江河、格非、西川……这一个个响当当的名字,都带到了汾阳,举办第一届吕梁文学季。
莫言获得年度作家荣誉,贾樟柯为其颁奖在无数篇书写贾樟柯成长轨迹的文章里都会提到,汾阳是一个很小的城市,在他23岁第一次离开山西去到北京之前,他的人生几乎都呆在这个“骑自行车5分钟就能穿城而过”的小地方,写诗、踢足球、跳霹雳舞、滑旱冰……一个小小的误区是,虽然贾樟柯的山河故人家厨开在了贾家庄的贾街上,但他童年时期的家,并不在贾家庄,而是汾阳市区里汾阳中学附近。在当地老街坊的口中,他不是著名导演贾樟柯,不是影迷中戏称的“贾科长”,只是“常来蹭饭的贾赖赖”。
直至今天,修建了不少电梯高层住宅的汾阳,依然是一个交通不算方便的地方。汾阳站离市区距离不近,坐网约车差不多得花40块出头,至今也没有高铁、动车经过,K、T、Z打头的火车在此处担当重任。前来参加吕梁文学季的嘉宾、媒体,大多都被安排坐高铁至太原,再通过轿车和大巴的来回接送前往贾家庄。
《汾阳小子贾樟柯》中,贾樟柯遇到街坊后都叫他小名虽然贾樟柯已经筹办过两届平遥国际影展,但筹办文学季还是完全不同的经验,贾樟柯在吕梁文学季中当中的身份主要还是一名组织者,做好后勤保障是首要任务。贾樟柯的团队有着丰富的影展经验,在文学季中,结合了不少影展的优势特点。“最主要的是能够尽量把思想资源、文学资源转化成大众资源,这个转化上我们还是有优势的。比如整个活动流程,兼顾了作家与作家的交流、作家与媒体的交流、作家与读者的交流,我们影展的经验带给文学活动一些新的思路。因为文学活动比较多的还是高度专业化的,是内部讨论。我们透过影展的传播模式,让作品和思想传播出去。这几天演讲完之后的签售,几乎每位作家的作品都当场签售一空,大家带着这些作品回去阅读,就会形成一个比较好的互动关系。”
至于怎么办好文学季,则是专家团队的工作。“我们聘请了欧阳江河做文学总监,有个二十人的专家顾问团,这二十人基本上是中国当代文学非常重要的创作者,也长期在参加这样的写作活动、书展、论坛、作家节。我们吸收了很多专家意见。”
作为吕梁文学季的组织者,贾樟柯几乎出现在每一场官方活动上。有时他是上台演讲的嘉宾,简单的几句话,就勾勒出活动的价值和他所期待的愿景。有时候他是新片《一个村庄的文学》的导演,坐在3台监视器的背后,观察着镜头中各位文学大家在舞台上的每一句精彩发言。
作家阿来正在签售5月9日也是贾樟柯新片《一个村庄的文学》拍摄的开始。在第一届吕梁文学季举办期间,他不仅要参加活动,也要招呼从全国各地来到山西省吕梁市汾阳市贾家庄的作家朋友,还要在各个活动当中,拍摄这部纪录片的影像素材。
呆在贾樟柯身边的这几天,并没有看到他激动流泪。在不少熟悉他的人的叙述中,早年间,他拍电影常常会在现场哭出来。他的文学作品里,眼泪也常常出现。此刻的贾樟柯更加冷静,大多时候身子缩在黑布搭起来的简易棚内,盯着面前的三台监控器。有时盯久了,他会整个身子向下滑去,“北京瘫”在导演椅上,带上墨镜、抽着雪茄,略显疲态。活动中进行拍摄的三组镜头相对固定,拍摄期间并没有出现太多问题,他也无需进行过多的指导。除了偶尔与身边的工作人员或者嘉宾进行耳语,大多数时间贾樟柯都是沉默的。
《一个村庄的文学》并不是贾樟柯的第一部纪录片。年,贾樟柯跟随画家刘小东去到重庆三峡和泰国曼谷,拍摄他创作画作的过程,执导了纪录片《东》。年,贾樟柯拍摄设计师马克创立服装品牌“例外”,执导了纪录片《无用》。而这两部影片,是贾樟柯“艺术家三部曲”的前两部。“筹办吕梁文学季的过程里,我觉得这么多优秀的作家云集这里,可以作为一部电影的叙事的开端”,艺术家三部曲第三部很快应运而生。
《无用》剧照离吕梁文学季开幕只有一个月时间,《一个村庄的文学》才正式确定开始筹备。整部影片的拍摄并不仅仅将拍摄第一届吕梁文学季的内容,还会由文学季带出一些重要的作家,还将纪录这些作家个人生活的记忆,以及他们的个人经验及写作方式,整体拍摄时间陆陆续续大概会有50天左右。“把不同年龄段的作家的个人生活感受跟文学所描绘的世界相糅杂,可以变成中国人精神史、情感史。”
在吕梁文学季期间,除了出席活动,贾樟柯常常带着一副有些宽大的雷朋墨镜。不是向王家卫致敬,而是他在筹备吕梁文学季时,低着头边接电话边走路,挂断电话突然抬头,一不留神被一根树枝划伤右眼。据他描述,当即就睁不开眼,满脸鲜血。好在上天眷顾,这位天才导演的眼角膜并没有受到损伤,只是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整个眼白血红,只能尽可能地带上墨镜保护眼睛。在《贾想II》中,贾樟柯表示“不太喜欢和别人讨论自己的电影,不知道为什么,这样会让我害羞”。不知带上墨镜后,他在接受采访聊起自己电影时,会不会轻松几分。
在发表演讲时,依然能看到贾樟柯右眼有些微红绝大多数人都会给贾樟柯加上导演这一标签,纵然他已经连续出过两本专栏集锦《贾想I》《贾想II》。贾樟柯将文学当作是一种爱好,吕梁文学季正是他从爱好的角度出发所做。“我很喜欢文学,我觉得读写对于每个人都很重要,但系统的阅读、写作的习惯,全社会都在减弱。我觉得如果有机会,应该办一个文学季,把这些优秀的作者、观念和他们的作品推荐给大众。所以吕梁文学季完全是作为一个跟我职业关系不大的爱好在做。”
文学爱好者贾樟柯并不高产,出版的大部分作品,都是访谈、电影纪录,唯独两本《贾想》,收录了他的许多专栏作品及短篇小说。在这些短文中,另一个生动而形象的山西跃然纸上,丰富而精彩的人物就在点点滴滴中构建出来。他爱写,但写得不快,“一般写的最多的是字的短文,差不多要耗费我一天,从早上9、10点开始写,下午5、6点写完。”他不拒绝约稿,甚至有点喜爱,“约稿是一个催生创作很重要的(方式),这也是编辑的作用,能督促你。那时我开专栏,一个月写一篇,确实得写出来。”
作为一名导演,贾樟柯执导的所有重要长片都是自己担任编剧。在他看来,文学是自己最基础的基本功,也希望更多人重视这项基本功。“不管从事纯文学工作,还是电影、新闻工作者,哪怕是文秘,只要跟文字打交道,只要工作本身需要拓展的联想性、思考性,文学都是最基础的基本功。”在《读写于我》中,贾樟柯以这么一句话结尾:“阅读使我们不至于愚笨,写作使我们不至于沉默。”
《汾阳小子贾樟柯》剧照在贾樟柯的创作生涯中,文学助他建立抽象思维的训练。“电影最初是形成于文学式的思考,是对空间的塑造、对人物的塑造、对时间线上人物命运的梳理,包括结构方法。传统的结构,起承转合,文学讲究、古文讲究、电影也很讲究。所以我觉得,绘画,电影跟文学,在媒介上是有非常大的差异性,但是孕育的过程,一定是文学化的过程。抽象思维是文字的思维的路径,当你拥有广泛的阅读、频繁的写作的时候,就建立起了这种思维训练。只不过最后抵达的,可能是一部电影,或者文学小说,有媒介上的差异,但作品形成的抽象思维的过程,文学带给我们的视野、对细节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1782.html